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上海援建都江堰的22所学校整体交付

    北街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足球场上尽情奔跑,生怕踩坏草坪,孩子们特地脱下了鞋子;聚源中学的同学们一个上午将课桌、储物箱擦了三遍,仍然对崭新的教室“爱不释手”;向峨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移交仪式上,整齐划一地唱起手语歌《都江堰谢谢你》,表达对建设者们的无限敬意;而在国内第一所全方位无障碍残健融合的示范学校———友爱学校中,那些历经汶川地震严酷洗礼的孩子激动地驾起轮椅在漂亮宽阔的教学楼之间疾驰……
   
    上海援建都江堰的22所学校已经完成了移交,一幢幢校舍如同矗立在山川大地上的一座座爱的丰碑,谱写着“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的绵绵情谊。孩子们一张张兴奋、喜悦的笑脸,已将12000名建设者们的疲惫完全抹去。
   
    学校设施均达到一流标准尽管当地艰苦的建设环境和极短的建设工期都让援建人员面临巨大压力,但看到板房学校中孩子们充满期盼的眼神,大家二话不说,全情投入,抢工期、抓进度,为了早闻书声起,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5月9日,地震一周年之际,绿地土桥小学率先交付使用并正式开学,成为四川灾区最早投入使用的援建学校之一;去年12月17日动工的聚源中学,经过8个多月拼抢,又创造了“上海速度”。
   
    上海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们,根据上海中小学校的一流标准来制定学校配套设施:升降课桌椅、专用储物柜、计算机房、语音教室、高速宽带、草坪音响……都江堰学校全部用上了上海学校的“最新配置”,甚至连上海学生尚未全部用上的设施,这里的孩子也有了。22所学校的教室照明灯,全部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工程”标准设置。这些特制灯具亮度大、光线匀、无眩光,舒适度远超普通日光灯,而在上海中小学校,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实现全覆盖。
   
    “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细节
   
    “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是萦绕在设计者脑海中的一根主线。为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舒适与便利,设计者对学校不起眼的角落都动足脑筋:教室后方,专门辟出一个隔间,用于存放洒扫工具;为每个孩子专设一个储物柜,放置书包、杂物等等;考虑到学生身高不同,不少学校在扶梯上设置了高低两层扶手;在北街小学,连教学楼各层洗手间的水池高度,也因年级差异而各不相同;作为国内第一所残健融合的示范学校———友爱学校,无障碍设施齐全,每道门槛上都装有铁板制成的斜坡,确保学生坐着轮椅也能顺畅地到达学校每一个角落。
   
    学校临交付之际,上海建科院专门从上海调来一辆室内环境监测车,对全部学校所有教室的甲醛含量进行逐一检查,确保不超标。在一次次的校园采访中,类似的人性化细节比比皆是。
   
    历史文化元素贯穿设计中都江堰市教育局局长张庆,在谈到上海援建的这批学校时,评价为“形象靓”:“我们看到的学校,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川西民居朴实飘逸的风格,校园布局开敞自由,造型轻盈精巧,色彩朴素淡雅,形成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上海品质’与‘川西特色’结合的完美典范。”
   
    在聚源中学的新校园内,移植了原址上的8棵银杏树,孩子们看着它们,就能想到聚源中学的历史。新建的胥家九年制学校,专门为三棵老紫藤预留了一席之地。柳街小学专门设计建造了楠木诗廊,力求与柳街镇的浓郁诗风相合。
   
    由中组部特殊党费捐建的聚源中学,在设计过程中就融入了“党”的元素,其外墙风格沿袭了一大会址的黑墙红砖,显得庄重典雅。友爱学校建筑设计成庭院格式,象征着凝聚力,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摩的残疾人教育试点学校。
   
    采访结束时,记者路过一间教室,偶然间瞥见孩子们在黑板报上这样写道:“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希望,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憧憬美好的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