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成果交流 

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 争当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  争当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关于大新镇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研究探讨我市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与方法,根据2011年张家港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课程安排,我们第八小组于926日至30日在大新镇开展调研。通过与镇村领导多次座谈、走访企业及群众、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我们了解到该镇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特色、亮点、成效以及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大新镇基本概况

大新镇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部,北濒长江,紧临张家港保税区和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现辖10个行政村、1个镇中心社区,总面积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在册外来人口3万余人。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9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今年预计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7%20.5%20%。大新镇坚持加快拆迁归并进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近两年已拆迁农户1635家,企业32家。完成宅基地置换近100亩,开工建设73万平方米安置房。同时,全力推进老镇区功能升级和新镇区建设启动,全镇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格局初现雏形。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宏宝集团等5个企业、朝东圩港村等6个行政村和大新中心社区。其中,村的基本情况如下:

      项目

村名

人口

(人)

耕地面积

(亩)

可用财力

(万元)

工业开票销售

(万元)

5年内拆迁情况

()

朝东圩港

3227

2505

142

21426

424

  新 村

3270

885

450

40625

273

新 海坝村

2734

909

262

25582

638

  山 村

4296

4224

190

11618

152

  闸 村

2002

741

125

15643

3

  潭 村

4198

4425

139

5137

--

二、大新镇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去年以来,大新镇紧紧围绕“力争三年、确保五年,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注重实干,力求实效,一步不松推进,环环扣紧落实,全力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该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1.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大新镇持续不断地深化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和孝文化”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五年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了14987元。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学校布局不断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实现“满堂红”。先后组建了消防中队、巡防中队,“平安大新”扎实推进。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2.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镇消防大楼、公共卫生大楼等公益设施配备齐全,科文中心、福利中心等工程相继启动建设,大新集贸商城、生猪屠宰场等易地新建。大力实施“碧水绿岸”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拆坝建桥,扩建污水处理厂,在镇区分别新建污水提升泵站2 座、有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4 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 %,新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设施4套,惠及农户410户,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5.6%。近五年拆迁归并农户2198户、企业52家,新建安置房38万平方米。

3.城乡社会保障力度有效加强。大新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进农保转城保工作,目前全镇共有23704人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框架,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高。今年,镇卫生管理中心与大新医院顺利合并为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全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同时,全镇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有效帮扶,“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党员关爱行动”、“爱满港城”等活动扎实开展。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离退休老干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提升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和谐大新”建设稳步推进。

4.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持续推进。2010年全镇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63:33。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产品质量建设稳步推进,拥有绿色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占全镇农产品的80%。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设立了重装工业配套区,形成以五金、纺织、机械装备等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物流企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房地产企业快速成长,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镇商贸流通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5.城乡基层党建不断创新争先。大新镇秉持“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努力把全镇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富有凝聚力、更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深化“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成立宏宝集团、大新村2家基层党委,新组建大新中心社区联合党委等3家区域党委;切实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深化基层民主监督,扎实推进村级组织和非公企业纪律监督工作,创新设立了宏宝集团纪监委和大新中心社区综合纪监委,着力提升区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构建完善与城乡一体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三、大新镇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主要做法

1.突出规划为先,着力优化整体布局。一是优化了城乡一体化规划。集思广益,多番论证,完成了《大新镇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与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沟通协调,完成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快速研究确定了镇村布局规划“1+1新模式,反复优化新镇区2.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并顺利通过市委市政府审批。二是优化集镇建设规划。按照大新镇致力于打造“两区两园”的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发展定位,调优新东社区、新南社区建设方案,开发建设小高层安置房,着力提升城镇品位和档次。三是优化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结合朝东圩港拓宽和双杏寺旅游开发建设,细化优化双杏寺集中居住区规划。

2.突出效率为上,着力加快项目建设。一是拆迁归并推动。充分发挥该镇地处“两区两园”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通过工业项目带动、城镇开发推动、优惠政策驱动,借力推进村庄归并。去年,大新镇借势朝东圩港河道拓宽、重型装备基地、重装园安置区、新镇区、国泰路北延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2087户农户的拆迁归并工作。今年以来,该镇围绕动迁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5%的目标,加快“江南水乡、滨江新镇”建设步伐,共启动775户农户拆迁,目前已签订动迁协议417户。二是城镇开发带动。围绕新东社区20.2万平方米安置房、新镇区73万平方米安置房和会所等项目建设,同步落实邻里中心、菜场等配套工程,推进新镇区海坝路南延、规划一路、规划二路建设,实施府前路综合改造工程,带动改善城镇整体面貌。三是旅游开发驱动。以双杏寺周边环境优化为契机,做美做大做精双杏寺旅游景点,进一步集聚景点人气,提升区域价值。规划设计新镇区至双杏寺旅游集散中心的道路,借势朝东圩港拓宽工程全力优化双杏寺周围绿化,着力加强寺庙周围环境整治。四是政策引导促动。针对危房户、分家农户和急需翻建农户等的实际需求,根据农村宅基地置换商品房的办法,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贴补,引导他们加快向集中居住区聚集。

3.突出以农为本,着力加强三农发展。一是发展高效农业。今年新增设施农业660.2亩,新增高效农业2015.2亩。农机化率达86%,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7%天宇农业、华阳农业等初显成效。二是深化合作改革。有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占比巩固在85%以上,中山村百亩放心菜基地基本建成,全镇10个村均注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种植养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壮大村级经济。一方面,加大对原村属房屋、土地动迁资金的监管,确保将资金用于有效提升村级财力上来。指导朝东圩港村、段山村合理运用集体拆迁补偿,投资建设5600平方米标准型厂房,努力拓宽村级可用财力来源;另一方面,组织10个村合作成立村镇联合投资公司,参与新镇区菜场开发、公租房、加油站等的建设,同时指导相关村借力工业项目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保证村级可用财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4.突出民生为重,着力推进统筹发展。一是注重社会保障。全力深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度推进结对帮扶活动,巩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强化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应保尽保,加强对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的服务保障。二是注重公共服务。先后对桥头小学、新凯小学校舍实施综合改造,投资600万元原地新建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投资8000万元易地筹建大新中学。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完成大新医院向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三是注重社会管理。探索实行村社并轨管理,大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两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和“老娘舅”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增强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加强村(社区)“五位一体”综治建设,完善道路、小区等监控网络建设,综治工作实现了广密度、多角度和全覆盖。

5.突出创新为魂,着力破解瓶颈难题。一是着力化解资金短缺难题。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对此,大新镇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途径进行化解:搭建融资平台。10个行政村各投资100万元成立大新镇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以此作为融资平台,由张保实业有限公司担保,与建行港城支行达成2.85亿元的贷款意向。城镇经营融资。去年,该镇出让府前路北侧、港城大道西侧65亩土地,实现收益5000多万元。同时,对镇区优质地块择机进行储备,适时出让。上半年将港城大道西侧,府前路南侧土地运营出让,获得收益近亿元。二是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积极向上级国土部门申报城乡一体化土地挂钩项目,用足用活城乡土地挂钩指标,全力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三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全力实施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宏宝、新芳等重点规模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加速拓展。重点跟踪服务了宏宝集团总投资8亿元的太阳能组件项目和总投资15亿元、年产18万吨大型锻件项目,全力推进了新芳集团投资2亿元的普格机械项目,努力帮助新芳实现多元化拓展。

四、当前大新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户籍制度增加了改革难度。当前,受各种利益的驱动,使得前些年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户口变动,如分户(合户)、姓名变更、年龄更正、出生入户等户口管理问题,与广大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城乡待遇差别很大,增加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难度。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村居民在土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有关待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城镇居民,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办理“农转非”手续的居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现在又要求重新获得农村户口,享受农村居民的有关福利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制约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开展。

2.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并存,财政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资金投入仍然偏少,农民创业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尚显不足,农村小企业创业担保资金落实不够,农民的劳动保障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措施帮助被征地农民、被拆迁农户完成转移就业。目前,农村“三个合作组织”的发展还不尽人意,在保障和丰富失地农民的收入渠道方面的措施还很缺乏,导致农民在失地之后就无所依靠,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3. 财力不足制约了措施的推进。大新镇目前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较大。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各项社会保障支出,都给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导致基层许多工作往往因经费紧张而面临人手不足、设备欠缺等窘境。作为乡镇基层政府,财力来源单一,财权比较弱小,因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些措施往往会受财力的制约而无法落实到位。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标准型长房、门面房等村属实体面临拆迁搬离,对依靠土地厂房租金为主要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呈现空壳化,村级可用财力受到严重削弱。

4.新拆迁政策出台增加了拆迁难度。目前,征地安置过程中,第四年龄段的安置标准为每月260元,这一标准已经执行多年未曾调整。现在物价飞涨、膨胀态势比较明显,这一标准已经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准所需,继续执行势必会导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新旧拆迁政策在产权安置、货币补偿等方面的差别,将在今后的拆迁动员进程中导致隐性矛盾的不断积压、凸显和爆发,可能会成为导致阻碍城乡一体化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关于进一步推进大新镇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全力增强城乡一体化新实力。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点,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优化经济发展。一要提速增效发展高效农业。要结合大新实际,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大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流转的力度,积极组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广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基地化建设。二要提质增量发展工业经济。要加快升级五金、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按照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要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由工艺升级向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和功能升级的战略转移。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提升企业发展能级,培育一批爆发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我们认为,认真实施“腾笼换凤”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是有效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水准的重要手段,建议大新镇今后的发展中注重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筹协同,多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项目,对高能耗的项目要敢于拒绝勇于舍弃。三要提档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瞄准“两区两园”配套区、服务区和生活区的建设定位,加快建设滨江新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公共码头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沿江区域物流中心,形成物流企业集聚效应。积极发展大新旅游业,重点开发建设双杏寺景区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2.加强城乡统筹,全力彰显城乡一体化新面貌。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滨江新镇内涵,努力提升大新城建形象。一要加大滨江新镇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大新镇总体利用规划,加快编制道路、绿化、景观、水系、管网等专项规划,不断提升规划水平和规划管理水平。要加快新镇区建设,迅速拉开道路建设框架,坚持项目带动、精细设计、综合开发,精心打造新镇区标志性地段和标志性建筑,提升街景容貌品位。要持续推进老镇区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大新城建的外观品质和文化内涵。二要加大生态文明共建力度。要持续推进“绿色大新”建设,突出抓好道路、河道、小区绿化。加快推进镇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扎实推进河道疏浚,着力沟通镇村水系。要加大城镇卫生管理力度,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健全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文明城镇形象。三要加大村级经济发展力度。要充分考虑城乡一体、“腾笼换鸟”和产业转移对村级经济的影响,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多种实现模式。要加大对原村属房屋、土地动迁资金监管,确保将资金用于有效提升村级财力上。大力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全面提高有量资产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3.落实民生政策,全力保障城乡一体化新举措。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认为,富民、惠民、安民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一要深入实施惠民工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努力实现被征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推进结对帮扶工作。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着力提高办学水平。要进一步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并轨,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要加大文明创建力度。要进一步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扩大创建的参与面和受益面。要加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大新“和孝文化”、“双杏文化”等的研究和培育,不断丰富大新地域文化内涵,扩大其外延,不断提升这两大品牌文化的影响力。三要,农村居民长效增收机制。工作;民集中居住度要汛能力提升等工程,全三三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排查工作,切实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就医上学、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加强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娱乐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完善大防控和大调解机制,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创新社会管理,全力丰富城乡一体化新内涵。我们建议,要把提高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水平作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创新争先,丰富城乡一体改革发展的新内涵。一要完善社会管理网络体系。要以网格化框架为基础,建立居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楼道长、党员中心户为骨干的社会建设管理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基层信息动态。要充分发挥社保专管员、计生指导员和户管员等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计生、社保、医疗等社会公共信息平台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同时,积极把政务公开和社区服务热线电话功能纳入社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咨询、服务、举报投诉、社区服务及民生监测等工作的系统化。二要完善基层组织自治体系。要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居)务公开制度,推进村务公开电子化,并向组务公开拓展,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有效解决基层矛盾。三要完善安置社区管理机制。在理顺社区与行政村关系的基础上,实行职责明确的二元管理体制,对原行政村和社区的职能进行有所侧重的合理分工。建议发挥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引导功能,按社区建设配套资金要求,配足动迁安置社区的建设资金。

 

2011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八调研小组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陈红卫、丁德、肖斌、刘勇、曹丽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