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章选登 

处世的哲理,人生的智慧

 

处世的哲理,人生的智慧

——读《道德经》有感

(市档案局副局长  孙静)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者称为“哲理诗”,老子以其精练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博大精深,短短五千余字,在蕴涵着丰富人生哲理的同时,闪现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达人圣贤,或是从其中探询治国安邦的要义,或是从其中汲取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在当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出现了深刻变革。同样人的思想也日益呈复杂和多元化。“物质第一”的思潮客观而又无情地冲击着每个人的道德神经和价值取向。追究效率,注重成功和名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略显浮躁的人文环境里,再次捧读《道德经》,犹如在炎热夏季奉上一柱清凉泉水,它让我们坚持以守静处世、清净自省、坚忍不拔的态度,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平淡处世,不骄而为

《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尽量使心灵得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生长变化,我因此观察到了它们的循环往复的演化法则。寥寥数字,既是养生之道,更是悟道之法。事物的演变发展有其共同的基本法则,万物也都遵循着这一法则在不断生灭、变化、发展。自然界中的现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诸如昼夜交替,四季变换,它们都是由自身运动表现出的一种互补、和谐、均衡。致虚守静,并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我们排除干扰,隔绝私心杂念,通过静心,清心,通过个人的觉悟来达到非我之伟大。坚守静寂,也不是软弱退让,而是成大事前的蓄势,是未雨绸缪的谨慎,是勇者的大度,是智者的沉思,是长者的睿智,是王者的风度。静是克躁之本,“虚极静笃”也是解除烦恼的良药,“境由心生,境由心改”,如果做到“虚极静笃”,我们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因此,只有守静才能坚持谦虚谨慎,才能处世不惊,才能在工作中保持理性思考,理清关系,把握工作要点。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在意气风发的同时,试着去体会“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内外双修,德才兼备。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 “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二、净心寡欲,廉洁自律

《道德经》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最后变成瞎子;鼓乐齐鸣让人双耳失聪,最后变成聋子;山珍海味让人口味败坏,最后变成呆子;骑马打猎让人心花怒放,最后变成疯子,奇珍异宝让人蠢蠢欲动,最后变成贼子。老子在这里形象地勾画了人们因贪婪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这就是虚、静、淡。虚就不存欲望,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所谓虚,就是在物欲横流的多元社会坚守那一份清贫和坚持,不为强权而折腰,不为浮名所折服,不为金钱而妥协,不为美色所迷惑。所谓淡,就是在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里保持一份淡定和平和,不因社会不公而迷失本性,不因鸡犬升天而丧失底线,不因攀比奢华而道德沦陷。所谓静,就是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世界中,不因外界迷惑而自乱其心,不因个人私欲而滥用权力,不因浮世俗尘而随波逐流。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物质诱惑、利益分成,如何保持操守,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古人有“慎独”之说,无非是指当人们在一人独处之时更要保持操守。是以,我认为,净心寡欲,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于个人来讲是很潇洒的事,不妨放慢脚步,细品茗茶,静静体味虚、静、淡所带来的精神陶冶和其中所蕴藏的为官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

三、上善若水,无私而为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借水喻人,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众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水谦下无比,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越往低处,才能汇集成渊,水真挚深沉,渗入泥土,滋养万物。“不争”说起容易做来难,面对功名的利诱,发展的不平衡,国与国之间怎能不争,不争不是消极的不去争取,而是建立在无私的奉献上,寄托着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道德经》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今天读来,感悟尤为深刻。大道孕育了万物,却无居功之意,又无炫耀之心,更无懊悔之情。也让我们懂得:懒惰就是失职,平庸就是无能,居功就是浅薄,停滞就是倒退。从而真正领悟到“无私,无怨,无悔”的境界。

四、道法自然,坚持不懈

《道德经》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和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而无所作为,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开卷有益,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细细品读《道德经》,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道德修养,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才能当好人们的好公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