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章选登 

试析孔子的仁学观

 

试析孔子的仁学观

——读《论语》有感

(沙洲工学院基础科学系主任  李忠华)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已崩溃、封建制正在建立的时代,社会出现“礼崩乐坏”之状,人们的政治生活、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孔子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在人们对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发生动摇、怀疑、甚至否定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物、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人的价值,着重研究修己与治人之良方,建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它的时代意义。

1、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价值

孔子把人与物、神相区别,重人轻物,重视现实人生,轻视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可见,在人与神的价值比较中,孔子始终怀疑虚幻的神鬼的价值,而重视现实的人的价值。孔子还认为人高于鸟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与禽兽相对立,人只能与人合群。《论语·乡党》还载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重人贱马,人贵于畜,孔子关心的是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人的价值是什么,人在道德上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孔子认为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价值不在于“养”,而在于“敬”,在于“爱人”。孔子这种重视现实人生价值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为中国的人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仁学观讲的仁,其本质是什么?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仁最主要的是指“爱人”,这是仁的本质。

孔子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他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太久。孔子认为这是“不孝”,斥他为“不仁”(《阳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孔子认为,仁是爱人,仁是泛爱众,孔子有爱一切人的思想。

2、爱有等差

孔子强调仁有疏远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由远及近,手足之情、父子之情、夫妇之情。首先是在家事亲,爱自己的父母,亲子之爱,然后是人间之爱,推已及人,达到泛爱众。这是讲的等差,并不是等级,而是指亲疏关系。

当然,孔子讲的仁,不仅仅指爱人,而且还包括恶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爱人的原则有二条。一条是爱人就要以人为中心;第二条是爱人主要是爱他人,爱一切人。爱人,爱一切人,是否就是不分好坏?否。孔子曾说过,君子有四恶:恶好恶之人,因为这种人无仁厚之心;恶居下而谤毁上位之人,因为这种人无忠敬之意;恶有勇而不知守礼的人,因为这种人易于为乱;恶果敢善断而又不明道理的人,因为这种人常妄为造祸。由此可见,仁,爱人不是单纯的笼统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分远近、亲疏、善恶采取不同的态度。孔子的仁即爱人观念,实际上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爱人”虽有等差,但却表现了对一般庶民的重视,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积极追求,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3、自律为本,处理人际关系

行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忠恕之道”,不是指的忠君之道。忠是信,恕是宽厚。这是从群体来说的,忠恕之道是人与人相互间的行为准则。它包含着三方面内容: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这样可达到成己成人,济人济物的境界。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以自己作为出发点去推测他人。自己所喜爱的,别人也一定喜爱;自己所欲求的,别人也一定希望得到。我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希望别人强迫我去喜欢,反过来,我也没有权力把我不喜欢的东西去强加于别人。三是推已及人。凡事都要以自身为例而想到别人,由身边推广到周围。达到仁,就是这样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孔子还从礼讲仁,从仁讲礼,做到礼和仁的统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意思是,以礼自律,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于礼。这是以克己复礼为达到仁的方法,并不是说克己复礼等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要己立立人,求“立”必须言行合乎“礼”。同时,孔子还主张以仁统帅礼,“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礼是从属仁的,礼的本质是仁。孔子讲的礼,是关于君臣、士大夫、平民之间的行为的一种规定。孔子认为礼乐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本质仁,没有仁就没有真正的礼乐。“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的是主体自身为仁由己的价值取向。孔子所说的“克己”的己,通常解释为欲,克己,就是禁欲。其实,孔子不是禁欲主义者,孔子主张的“克己”并非是禁欲主义思想。“克己”的己,指邪、私心、不仁,不包括正当的欲望。因此,“克己”只是对个人超越一定限度的私欲加以节制。所谓“限度”,就是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来满足个人正当的权力和欲望,而不是纵欲害德。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反对为富不仁,但对个人正当的欲望是主张有原则地积极追求的。

人类是有个人欲望和需求的,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但是,人与人的欲望和需求各不相同,而道德准则和规范就是协调社会生活中各种欲求关系的手段之一,所以要实践道德准则与规范,达到仁,就需要个人自觉克制自己超越客观可能性的私欲和需求,即以“克己”精神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能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私欲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侵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甚至走向道德败坏和犯罪。孔子提出的“克己”和“为仁由己”的思想,是论述个人道德实践的重要观点,揭示了自律和个人是道德主体的意识,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个思想是个重大创见,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孔子的仁学观强调的仁就是以人为本,要爱人、爱人类的民本仁学观,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它的时代意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