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有思想才更久远——读《为官之道》之感

 

教授2012年新作《为官之道》,对于为官之人甚有启迪。读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浅。愿把些许心得体会述诸笔端,与各位同僚共勉。

有思想才更久远

——读《为官之道》之感

曾仕强

教授用极为诙谐幽默的语言,化腐朽为神奇的精辟解析,以四书之首《大学》为根本,正本清源,通过解读经典,借助大量实例,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深刻剖析为官的学问和技巧,勾画出一条远大光明的为官之道。儒家经典《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其中修身为根本,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一、立德求知

(一)仕而优则学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这两句话是同时讲的,可是我们后人把“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忘得干干净净,只记住了“学而优则仕”,才会害死了很多人。一个人当了官之后,就开始不学习,听人说他不学习,还觉得冤枉,说自己不是不学习,而是太忙了。实际上,要当好官,就必须时时加强学习。正如苏辙所言:“人生不读书,空洞一无有。”左宗棠说得更直接:“读书做人,总在明智二字。”学习是智慧之源,“勤于广学则增智”。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好的办法、好的决策必然是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那些工作有创造、有业绩的干部往往也是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干部。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和领导能力。我们干部,应该努力做到:在仕中学,在学中仕,以学促仕,以仕验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二)明明德为先

为官之道,明明德为先,德行与德政并重,才是内圣外王之道。

明明德中“德”指的是什么呢?一般人讲就是品德修养,即道德,就是德行,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德,最起码有两层意思,一个叫做德行,一个叫做德政。德行是什么?是你自己修行的成果;而德政是你的德行推而广之,是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一个内圣一个外王,这样才叫一阴一阳。

官德大如天。古人云:“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能一日无德。”在官场上,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有德无才的人,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为官之人的德行好不好,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兴衰。我们党选任干部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并不是将德与才等量齐观,而是非常重视德对才的统帅和主导作用,把德放在首位。德与才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不是并列对等的,德处于核心的、统帅、灵魂的地位。一个干部的德行如何,反映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精神状态的好坏和才能发展运用的方向,最终决定着其政绩的大小和好坏。

我们今天所讲的好德行,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公正。讲政治是讲政德的最高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始终践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时刻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讲德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里,由于职业不同、地位各异,德性也有所不同。为官有为官的德行。  坚守德行是一个为官者思想修养、法纪观念、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古人言“一德而立,百善从之”、“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倘若为官者自己贪污腐化,道德素质低劣,为人所不耻,又岂能指望其属下不贪不占、两袖清风?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这要求我们的干部自身要在人民大众中树立好的形象,以好的形象去感化人民;要求我们的公仆们自身要有好的德行,以好的德行去树立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干部做官要有官德,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由此可见官德的重要性。从政为官者,实在需要苦心修炼,涵养担大义、铸大业、为大众、谋大事、光明磊落大气度的道德人格。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诱惑接踵而至的形势下,各级官员们更应该牢记权利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加强自己的官德修养,抵挡住诱惑,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来为群众树立标榜,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以高尚的道德为依托,掌控好手中的权利,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二、亲民为善

为官之人必须时刻牢记为官以民为本,始终坚持忠于人民、执政为民。

一要时时想着人民,这是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百姓心中有杆秤”,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人民群众心里也就有多重。首先,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其次,工作上要依靠群众。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既虚心听取群众“送上门”的意见,又主动“上门”征求群众意见。其三,危难时要想着群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可亲可靠可敬。

二要事事为了群众,这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只有深怀爱民之心,事事为了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首先,要帮民富。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松懈,以“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意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其次,要解民难。群众往往通过自身难题的解决来评价党和政府。我们要恪守为民之责,把群众的急事难事作为自己的大事要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难我有所解。再次,要保民安。为政之基在于安民,安民才能安心。经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简单的事处理不当会变成复杂的事,小矛盾长期积累就会引发大灾难。领导干部不保民安,老百姓也不会让你心安。我们在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把问题考虑得细致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些,把措施定得周全些,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安定祥和的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三、止于至善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缘自《大学》里的经典论句。意思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方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对此,《大学》曾有这样的回答:“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交,止于信。”可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知其所止”,方可“止于至善”。至善,不是解释成最好的。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才叫至善。怎样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曾教授提出三点:第一点,凡事求合理。第二点,要随时调整。第三点,要使民以时。

一伟人曾经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时也曾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关心。”答案显明,我们是亿万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我们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吃百姓饭,穿百姓衣”,是百姓养育着我们,要感恩于人民。

我们应该干什么、如何至善?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使自己止于最美的舞台,在最美的舞台上展示出最美的舞姿。今天,我们处于开放的时代,多元文化交织并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但物欲横流,诱惑颇多,也是不争的实事,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如何使自己止于最美的舞台,展示出最优美的舞姿呢,直至春蚕吐丝死方尽呢?曾有一位领导干部在与青年干部座谈时谈到:“重在修身、重在学习、重在务实、重在清廉,脚踏实地为党的事业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由此,我们幡然醒悟,是啊,在喧哗而又忙碌的尘世,只有修身和学习才应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只有务实和清廉才是我们至善的境界和最后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智者的清醒,拾起道德的标尺,才能勇立潮头,而不随波逐流。修身,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改造和提高自身,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作风纪律方面,按照党性原则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学习,就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坚定政治信念,不断校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务实,我们就是要立足本职,尽其天职,身体力行,真抓实干,把两脚深深扎根在基层的泥土里,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清廉,就是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影响,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时刻保持一身浩然之正气,做到俯仰无愧于天地,以无私的精神自觉为党的事业工作和奉献。

总之,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修身、学习、务实、清廉”,对于我们普通的个体生命来说,“修身、学习”是知其所止的人生停靠点,“务实、守廉”是止其至善的人生完美追求,需要人们用一生的实践来完成。

 

读过《为官之道》后的些许心得,与君共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