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坚不可摧的信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后人行动的灯塔

最近认真阅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磊、张苹所著的《孙中山传》一书,使我感到受益良多。以前虽读过一些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章与评论,但如此系统地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实践活动和革命思想发展还是头一次。

孙中山先生学名文,1866年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94年上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19253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回顾其短暂又革命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艰苦,但是他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越挫越勇,不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壮举。正是这种信念,让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与时俱进地发展。孙中山的一生宛如上升的阶梯,不断地向新的高度伸展。无论是失误、挫折和失败,还是声望、威信和高龄,都没有使他的思想僵化和停滞。他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奋进不已,从对“保皇派”存在幻想“北上投书”到拿起武器发动起义,从爱国的、热衷于社会变革的青年成长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和民主革命与近代化先驱,又适时地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些都与他思想上无限忠实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勇于除旧布新和及时善于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有莫大的关系。这些特质使他总是站在历史进程的前面,指导着时代的潮流的发展。

我们除了要学习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先进思想的内涵。“民族主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国内多民族关系的解决,促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方法;“民权主义”,主张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权利,促进社会更加民主。另外,三民主义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无疑是他的“民生史观”。孙中山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看作社会基础和历史动力,从历史观的高度阐述民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刻的哲理。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解不同,但反映出了对民生的重视,就像中先生所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社会之所以要生产,要发展,就是因为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个理论,对当今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主打民生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先生身上,我看到一个非共产党人具备许多优秀的特质,值得共产党员学习。他力排众议,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促成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并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其改组,充分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爱国情操;他热爱自然科学,熟悉当代科学的重要成果,达尔文主义、原子论等学说都成为他自然观的基础,奠定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说“知难行易”,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博爱”精神,希望人人都怀有诚信友爱思想。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力量,而博爱精神,诚信友爱是最好的选择,博爱、诚信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物质成果,而且又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博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在孙中山逝世以后,中国和世界在近一个世纪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大业而奋斗的中华儿女,应当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变革和近代化思想,学习他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应时代的脉搏,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