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招商引资的发展状况与建议

 招商引资的发展状况与建议

(凤凰镇经济服务中心 周晓成)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手段。近期,本人通过学习国内各地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文章,对国内目前招商引资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探讨招商引资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招商引资的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初,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招商引资随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早已不再局限于外资利用,同时也涵盖了内资利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我国大力推动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重要举措,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清楚认识中国招商引资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主要的特点,是全局规划和各地区制定更加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

(一)招商引资范围广、规模大,但地区差距明显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级地方政府是利益主体,上至各省市( 自治区) 、下至街道乡镇,几乎全都成立了招商引资或投资促进部门。招商引资不仅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也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经济指标密切相关,由此推动了各地方出现的政府招商引资热潮。但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相对滞后,招商机构不健全,招商规划不完善,招商人员不专业,招商经费不充足,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缺乏全局性、长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由于自然条件的不足与经济、文化条件的落后,招商引资工作既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突破口,也是一大难点。

(二)招商引资的效果喜忧参半

招商引资企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例如资本激活市场、壮大工业企业队伍、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地方税收、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王小鲁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19791999 年间调整后的GDP 增长率为8.3%,其中资本的贡献就达到5.1%。周业安等对19782001年间影响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的增长。但是招商引资同时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竞争性的招商引资条件之下,出现行政招商行为、“坐地损草”、违反税法规定、乱圈土地等问题,侵害部分公共利益和民众的个人利益。

(三)招商引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与向市场过渡并存

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一直处在主角的地位,而政府招商引资尽管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并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政府招商引资却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弊端。随着全球范围内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化,我国的招商引资环境由计划经济和半计划经济时期进入买方市场下的过程经济,招商引资也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社会发育程度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重新定位越来越具有迫切性,政府应当由招商引资主体变为招商引资服务提供者,而实现政府的这种角色转变,既需要认识上的提高,更需要利益机制的调整。

二、中国招商引资的特点

招商引资行为与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财政分权体制对招商引资的发展与特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所带来的推力作用。在我国,无论是针对外资还是内资,各地的招商引资体现出竞争性、追高性、无序性、梯次性等主要特点。

(一)竞争性

财政分权使各级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城市之间吸引投资的过度竞争,是中国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各地对优质项目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竞争压力导致项目引进成本飙升,极端情况甚至出现零地价、零税收甚至于赔本引进的局面。同时,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导致政策歧视,引起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造成政企双方道德风险的恶性循环,从而致使投资企业受损、地方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手段和内容也从单一的税收优惠,转变为改善公共支出与税收优惠并重。

(二)追高性

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存在好大喜功的特点,动辄签约金额达到几千亿,单个项目也经常突破百亿元大关,但实际投资时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比如前几年房地产项目持续火爆,投资巨大的地产项目成为招商引资十分青睐的对象,类似还有投资额较大的能源开采项目,这些项目的快马加鞭往往透支了区域未来发展的基础,并不能在当地形成持续性的生产力,还挤占了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民生的改善,增大了社会冲突的风险。

(三)无序性

无论是省市之间还是省市内县区政府之间,招商引资普遍缺乏引导和监管,盲目招商现象普遍。而且,全国各地竞相攀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单纯追逐、享受优惠的“候鸟企业”,这些企业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损害国家财税收益和居民利益、伤及政策法规的运行、危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整体来看,各地过分追求招商引资的短期效应,导致税收基础的严重侵蚀、土地的滥用及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也不利于国家整体产业布局,“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经济容易大起大落。

(四)梯次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显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存在较明显的产业梯次。许多项目属于产业梯次发展过程中逐步转移的产业,如中西部地区多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项目,而东部地区则更多从海外引进科技型、贸易型等智力密集项目和资本密集型项目。梯次性特点需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和结合,避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产生重复性建设或者因不切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而造成资源浪费。

三、招商引资的发展趋势

根据不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变换,伴随产业梯次转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招商引资模式归纳为抢商、招商、选商、育商四个发展阶段( 趋势) 。受到日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科学的发展观念的影响,该发展趋势可能在合理的管理之下将更加快速向后阶段移动,实现政府、企业、民众多赢的局面。

(一)抢商

在经济基础薄弱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谈判能力较弱,“有奶就是娘”,对几乎所有项目一概通吃,而且多利用极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地价水平,甚至不惜引进高污染企业,“捡到篮子里便是菜”的粗放模式,来求实现产业零的突破。

(二)招商

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初具规模后,若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供应充足,就需要引进一些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来带动产业链发展。此时,各地政府多通过大面积低价格的土地出让,引来一家或多家标志性企业进驻,逐步形成区域产业特色。

(三)选商

招商引资工作中就应该注重结合地方资源与特色,有选择性地开展招商工作,保证规模与质量,在尽可能为企业创造优惠条件的同时,全面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利益。当区域性特色产业通过引导或自发形成一定集群后,在市场机制的进一步作用,会逐步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企业进入。此时土地资源将逐步趋紧,土地价格上涨,招商引资的对象需聚焦于能提升产业水平或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区域政策上也应更加集中,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育商

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雄厚之后,产业集聚地区尤其是大都市中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空间和各种资源都会更趋紧张,此时招商引资的任务将逐步转移为投资促进。其核心目标已从引进单体的优质项目演变为塑造优势行业的发展环境,成体系的孵化和引进企业群。

四、未来招商引资的思路

根据招商引资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今后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度信息可先行,市场秩序需重构

市场秩序与政府竞争秩序的构建是休戚相关,只有形成良性市场秩序和规范地方政府竞争之间的互动,才能保障经济发展局面长期稳定。在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可以把市场开放、信息开放和制度竞争作为一种发现、学习、模仿、扩散以及创造更适宜制度的过程。通过信息化和制度化来促进市场秩序重构,有效避免无序和过度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二)产业规划应趁早,咬定青山不动摇

各地都有一些发展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多数地区也会有产业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往往为了尽快出政绩,片面追求GDP 的高增长率,往往置规划于不顾,仅仅为引项目而招商。结果项目零乱,产业分散,很难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此,在规划之初,就应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产业梯次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对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定位,坚持有的放矢,指哪儿打哪儿,而不是打哪儿指哪儿。

(三)招商引资应有度,不以数量论英雄

招商引资的速成效应也带来了另外一个负面激励,即设置招商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指标,有些地方甚至出台全员招商指标。不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部门都牵涉其中,引进的项目数量看似很可观,但良莠不齐。更重要的是,招商引资这种快餐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土地、能源、水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快速耗费,将极大透支培育未来优势产业所需的基础资源。因此,除非是在工业化初期,急待批量引进拓荒性质的投资项目,否则,不宜通过数量累计的方式,完成区域的工业化发展。引进项目还是应结合区域产业定位,重点关注企业质量,瞄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或高成长企业,并培育一批有创新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水土资源终有限,精细开发最关键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是十分稀缺宝贵的资源。可供利用的水土资源既要养活十几亿人口,又要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梯次转移,土地空间将越来越稀缺。为此,区域的开发更应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率,着重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等指标。各地对于许多企业的圈地运动要提高警惕,对引进项目的功能和需求一定要严格审核,保证土地的精细化开发。因为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土地的价值必然会水涨船高,节约使用水土资源最终将为政府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后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