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有效合理运用媒体,科学处置公共事件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的攻坚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各种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几年出现的贵州瓮安6.28事件、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等都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应对和引导舆情、科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关系到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如果引导不好,容易造成人民群众不满、社会动荡。《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一书精选了27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方面、不同问题的公共事件案例,通过背景介绍、事件经过和经验启示分析,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当前形势下的新挑战。通过阅读本书,我觉得科学处置公共事件,关键要做到有效地运用媒体,合理引导舆论,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六点:

 一、高度重视,提高能力。媒体作为公共事件的沟通中介,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是各利益方抢夺媒体这个话筒的过程,各方都想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放大自己的声音,所以,成功的处置就是要让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现在我们的政府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不高,缺乏危机公关和媒体意识,一旦发生事件就封锁消息,或者敷衍了事,容易陷入被动,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正确认识媒体,树立媒体意识,正确对待媒体采访,主动配合;增强媒体服务意识,引导信息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信息;提高应对媒体采访的能力,不卑不亢,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二、及时应对,掌握主动。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了解事件真相和事态发展,所以报道要有效影响公众,必须注意报道的时效性,突出一个快字,才能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我们要树立第一时间发布的观念:在事件发生阶段,情况尚不明朗,我们要抢在最短时间内简明扼要地通报事态,主动引导舆论,消除公众恐慌;在事件处理阶段,我们要动态跟进,及时发布信息,要做到循序渐进地滚动发布,全过程满足公众知情权,消除各种谣言和炒作,平息社会质疑;在事件善后阶段,我们要讲清各项应对办法、处理措施等各项善后措施,消除信息死角,争取群众支持,使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

三、形式多样,权威发布。在现代信息传播条件下,我们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媒体的力量,而是要注重通讯社、报刊社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互动,产生1+1大于2的效果。既要利用新闻发布会、新闻公报、媒体采访、背景吹风会等传统途径,也要用好政府网站、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全面覆盖,主动详尽地公开政府想发布、群众想了解的信息,公众从媒体获取的政府信息越多,获取的其他方面信息就越少,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从而形成舆论合力,有效引导舆论。同时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无误,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信息的认知度和可信度。

四、信息畅通,有效沟通。公众既是危机的承受者,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只有知情才能参与、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形成共识,从而形成良性的舆论导向。政府只有将事件真相如实告诉社会各方参与者,既包括利益相关的特定人群,也包括社会普通公众,得到公众信任,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共度难关。所以我们在沟通中一定要保持信息畅通,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有效传递给公众,要坚持透明发布,既包括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透明,还包括事件应对方法、处理措施的透明,从而消除公众的各种疑虑、猜测和恐慌。同时,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特别是一些涉及复杂利益的公共事件,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协商,才能解决冲突。

五、坦诚相待,以理服人。在公共事件发生后,面对各种置疑,我们不能不理不睬或消极逃避,在媒体的放大效应下,真相有可能被假象掩盖,所以我们要坦诚、实事求是地发布信息,将真相展示给公众,取得理解和支持。只有坦诚相待、主动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不能一味推却,切忌权宜之计,也不能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只有争取主动,不藏不掖,积极面对,理性分析,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才能有效控制事态,逐步化解危机。在事实比较复杂、真相一时难以获得时,我们也要将了解到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告知公众,说明情况,不能发布不实信息,要坚持政府的公信力。

六、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媒体是政府和群众之间有效的沟通媒介,政府要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要树立长期经营的理念。我们在平时就要加强与媒体的有效沟通,要主动将本部门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向媒体公布,减少隔阂,避免误解,塑造良好的媒介关系。我们要学会善待媒体,在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为他们正常采访提供便利,在情感上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要正确对待媒体的失实报道,我们要主动提供权威信息,要求对方更正,也可以通过友好媒体及时进行澄清,引导媒体进行更为客观的报道,挽回影响。

    总之,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媒体,善待、善用、善管媒

体,科学引导舆论,合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