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环保敏感期”呼唤民众理性与政府诚意

 

“环保敏感期”呼唤民众理性与政府诚意
——读《世界开始转向》有感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钱平
人类诞生在伟大的自然怀抱中,自然是人类之母,生命之源,生存之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文明的恢弘进程,包括它的一切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活动,无不深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多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是人们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但是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当前全球面临的并不只是金融危机,更是一场深刻的人类生存危机和国家之间的生存斗争。由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人类以及国家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由注重追求物质成就转向民众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社会迫切需要完成的重大转向。
这一转向所要经历的阵痛,越来越在我们的身边鲜活地体现。
10月28日,浙江省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宣布,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7月28日,江苏南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永久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件时有发生,诸如厦门PX项目、大连福佳、什邡钼铜等,频频引发群体事件,其中似乎有一种逢重化工项目必反、逢PX项目必反的情绪。这表明,中国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一方面,“发展中”这一现实国情还绕不开产业的梯度转移,一些工业项目不可能做到“零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引发冲突的不少项目通过了环评,甚至是国家或省里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民众的环境意识与权利意识在迅速提升,人们担心重化工项目引发环境问题,地方政府事先不对项目环评进行全面公示,民众被蒙在鼓里,进而扩大疑惑,并化为猛烈的情绪爆发。环境利益冲突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成为发展转型的一种折射。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面临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东方的韩国、缅甸等,“要发展更要环境”成为民众迫切的要求。
“全民的健康远比全民的财富更加重要”,这是《世界开始转向》作者岳川博在书中传递的观点,我表示尊敬,并深深地赞同。
立场的不同,导致曲解,乃至冲突,是国内多起环保事件的生动教训。在多次的抗衡中,我们看到,民众的理性与政府的诚意凸显重要。
公众维权的意识渐强,表明了在今天中国,大多数人仍然希望国家在稳定的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这是我们理性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但理性的民众绝不仅仅是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时的捍卫者,还应当是维护生态平衡,致力自然和谐的积极参与者。这一点上,国内学者梁从诫先生的环保理念也许可作借鉴。梁从诫是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先驱,其祖父梁启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其父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曾为保护北京城墙而奔走。先生认为,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对环境状况的恶化承担责任,要提倡简朴的生活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不高,环境容量小,而人口基数又极大的国家。因此,全社会都应有意识地提倡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即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适度消费的现代文明方式。”“贫与富和俭与奢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人们完全可能贫而不俭,贫困地区的贪官照样可以大吃大喝,建豪宅、置豪车;人们也完全可以富而不奢,收入虽丰却仍然安于朴实的生活。奢糜的风气不仅将无谓地消耗我们的资源、恶化我们的环境,而且也将毁掉一个民族的精神。”当前很多的人士在为争取环境权利而努力,这无可厚非,但梁先生的言行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个醒,个人既要努力争取环境权利,也要像梁先生那样“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在个人物质消费上多作留意和反思。
政府的诚意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环境保护,保证民众的参与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动力。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境和政策学者费德理乌斯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访谈时说,“只有政府才能决定环境影响评估是否适合的时代显然正在成为过去,即使这些政府确实是为当地经济和民众福利着想”。 许多国家在环境法规中把民众的参与作为各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最重要的方面,从大型工业项目上马到总统回家乡是否扰民都必须接受民众的这种环评,甚至是全民公投。对于建设项目,现代污染控制和处理技术足以将危害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最重要的是,没有人可以替民众做出关于他们自身生活的决定。发展阶段的“环境敏感期”,固然需要公民理性表达诉求,更需要政府成为负责任的透明政府,并善良成熟地运用好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管道。而所谓责任政府,就是要将自己从具体的经济利益纠葛中独立出来,成为公共利益的执行者、经济利益的平衡者。同时,给予群众权利诉求的正常通路,确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营造包容性舆论环境,维护包括行政诉讼在内的司法公正,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任何经济的成长,如果与生命本身的安全健康背道而驰,就是错误的。”这是来自《世界开始转向》一书中的观点。在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可能没有冲突和矛盾,只是在这些带着裂变和痛苦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互动、共同的努力,想必会对理解和转向有所裨益。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