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应急百例警示录》有感

 

翻阅《应急百例警示录》一书,书中所举的100个突发事件案例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四大类,无论哪个类别的案例,无论发生在哪里,无论伤亡损失大小,每一个案例都是血的教训。因此,与往常阅读不同的是沉重的心情,深深认识到当前现实世界的复杂动荡,危机四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血的教训,警醒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少患甚至无患。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因为人类虽然无法消灭自然灾害,却完全有可能把灾害减低到最小程度。就如在该书第一编《自然灾害类》中,有三个关于地震的例子,分别发生在海地、中国青海玉树及新西兰南岛。海地当地时间2010112日下午,发生了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里氏7.3级强烈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2.25万多人。据国际红十字会估计,此次大地震给海地带来多达300万的难民;2010414749,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地震造成至少2290人死亡,8000人受伤,当地土木结构房屋倒塌严重,90%的民房倒塌;当地时间20109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整个新西兰南岛都有强烈震感,其中克赖斯特彻奇最强。克赖斯特奇城到处是残垣断壁,部分建筑完全损毁,公共服务出现大范围故障,75%城区供电、供水中断,天然气和自来水泄漏,排污系统遭受严重损坏,机场、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也停止服务。但地震除了造成2人重伤、数人轻伤,竟无一例死亡。分析比较这3起地震可以看到,都是7级以上大地震,都造成了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严重破坏,不同之处是新西兰的地震“高震级零死亡”。
是什么原因令新西兰创造了地震史上的奇迹?除了地震的类型特殊、发生时间和人口密度低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通过不断摸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抗震减灾体系,国民防灾抗震意识强,可谓有备才能无患,该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安全监管体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效分散减小了灾难风险及危害。
新西兰是地处世界两大构造板块之间的岛国,位于“太平洋火环”断裂带上,属于地震、火山频发地区。据统计,1900年以来,新西兰平均每两三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次。发生于1931年的新西兰霍克湾的7.8级大地震,死亡256,新西兰吸取了沉重教训,并从提高国民防震意识、加强救援工作、提高建筑设计技术等方面做好抗灾防灾准备。在发展中国家,楼房往往经不起晃动,一震就倒塌,可是在克赖斯特彻奇,只有郊区一些老旧的房子损毁,灾情较严重,而大多数的房子,建筑结构还是完整的。克赖斯特彻奇的房屋抗震性能好除了与建筑技术有关,抗震的监管体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西兰政府一直注意加强房屋建筑立法,实施严格的建筑管制条规,严把质量关。同时,新西兰政府防灾减灾机构健全完善,普通民众的抗灾意识及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提升,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家会进入紧急状态,民防总指挥部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立即投入工作,而普通民众在面对地震等灾害也不会特别慌张。另外,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保险制度之一。正是以上各种防御措施,有效保证了这次地震并未造成更大破坏。
三处地震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告诉我们,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地震等大自然灾难什么发生,以什么形式发作,人类无法完全掌控,所以更应当强调防震减灾的预防功能,也只能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因为新西兰把功夫放在了平时,常怀忧患之心,常备不懈,一旦灾难来临,整个防震减灾体系立即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不至任由大自然施虐,把天灾变成人祸。我们要积极借鉴新西兰的实践与经验,深入反思自身不足之处,切实制定和落实更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防患于未然。
所谓窥一斑见全豹。仔细阅读该书, 无论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还是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灾难及危机案例,作者都从事件回放、应对举措、评析反思三个方面细细道来、透彻分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遭遇哪种灾难、危机,只要有健全的预警、备灾机制,就能有效降低灾难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减少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的发生。
阅读此书,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当前世界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尤其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只有善于从危机、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懂得预警防范比应急救援更为重要,着力构建可靠的备灾机制,学会科学设防和趋利避害,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懂得感恩,勇于担当责任,危机来临时,才能从容应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