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怀着梦想 执著前行——《一个一个人》读后

 

 一个人可以循着自己的梦想走多远?
每当想起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美国现代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另一位是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
在《邓肯自传》一书,致力于现代舞探索的伊莎多拉·邓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紧紧地抓住你的梦想,沿着精神的道路往上走,旁的枝节都是不重要的。是她的执著探索,让人们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读到这本书的我才刚刚二十岁,第一次,我开始设想自己的人生,应该寻找一条怎样的精神之路?而在《亲爱的提奥——凡高书信集》一书中,我则看到一位狂热地爱上绘画艺术的男子,用短暂、天才的一生告诉人们,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凝聚成一幅幅让世人震撼的画作。
而现在,当我读完手头一本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新书《一个一个人》之后,又一次被本书作者身上传达出的这种执著梦想的精神而感动。
那是几天前的一个午后,我接到来自北京一个文化公司的电话,电话中一个陌生的女孩告诉我,她要给我寄一本书,是由全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嬴椿设计的、南京日报记者申赋渔的新作《一个一个人》。
我是在几年前中国副刊协会主办的一次会议上认识申赋渔的。同为副刊编辑,之后一直关注他的作品,从纪实文学《不哭》,到生态文学集《逝者如渡渡》、文化随笔集《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从中看到了他一路前行的足迹。也听说他因此一次次摘获大奖:孙犁编辑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新闻奖,让我很是钦佩。
然而,只有当我读完这本《一个一个人》之后,我才真正了解到申赋渔的人生经历,他所经受的磨难,以及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多么得不易。
翻开《一个一个人》这本书,就像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这是申赋渔为这个年代写下的纪传体断代史,从1979年至2008年,现代中国历史上狂飙突进的二十年,无数的传奇被写就,早已无需赘言。而申赋渔笔下的主人公,他们大多来自底层,在时代的浪潮中灌下苦涩的泪水。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他高中毕业进入城市,当过木工、油漆工、搬运工,在大学的书屋当过图书管理员。在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在仓库里铺上一块木板,就是他的床。最惨的是南下广州时,他竟被同事陷害背上小偷之名坐牢数日……可即便这样,他心中依旧顽强地做着他的文学梦。他在本书中一篇《一个想当诗人的人》中讲到,他在江南大学的江南书屋当图书管理员时,一次听说大学将要在惠山山巅上开一个诗会,每个大学生可以凭请柬乘索道上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挂在树枝上,并参加诗歌朗诵。他心里跃跃欲试,也想去朗诵会上读一读自己偷偷写下的小诗。没有请柬,没法乘索道上山,他就在傍晚时分翻过学校后面的围脚,手脚并用攀爬到山顶,躲在一块山石后面,想等天黑了,再混进去。可最终,他也没有勇气走入那个对他来说令他自惭形秽的人群。“树叶遮挡着我的面容,看着这狂欢却与我无关的人群,我在内心喊叫着,一起跳吧,一起跳吧,可是我走不过去,我充满渴望,却又满怀悲伤。”
可是最终,执著梦想的他凭借着南京大学作家班的一纸证书敲开了媒体的大门。媒体接纳了他,他也从此找到了一片可以驰骋的疆土。以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以全部敏锐的感觉去关注新闻。他笔下的故事总是这么细腻、鲜活,那些文字把一幕幕我们常常忽视的场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被父母遗弃的重度烧伤的孩子、倒毙在孤独中的吸毒人员子女、受到破坏的生态……
当我摩挲着手头这本做旧的《一个一个人》时,想了很多。这本故意设计成“没有”封面和封底的书,黄黄的书页里还时不时能看到涂鸦、照片、票根、磁带封面……可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却让人仿佛看到逝去那些岁月,以及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那些卑微却坚韧的生命。
申赋渔在《一个一个人》后记中写到:“我希望能打捞一些遗落在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它的力量能让异化并麻木了的灵魂重拾感受力,让原初的生命力重新起身,最终能把一颗完好的心——我们这些行走在星空底下的人的心,安放到一个妥帖之处。”
“行走在星空底下的人”,在我看来就是那些怀揣着梦想砥砺前行的人。在我们的平凡生活和工作,如何从平凡中成就“不平凡”,需要的就是这样坚韧、永不放弃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我想打电话向申赋渔表达祝贺和感谢时,才发现他的手机已经停机了。在他博客中最新更新的一片日志中我了解到,南京日报社11月初已特派他去欧洲,为期一年,让他为报纸上新开辟的专栏“今日欧洲”写作稿件。
合上《一个一个人》时,在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他的这种精神也鼓励我要以更加努力的心态投入到我所从事的新闻事业中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