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一扇明亮的窗

 

一扇明亮的窗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余爱华
读书活动中我选读了Mr. Scott Peck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一本近二十年来在美国一直畅销的心理学书籍,它带我走进一片之前没有注意的陌生领域,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认识自己,认识情感。阅读的过程没有小说的流畅引人,但我还是被它深深吸引,就像是无意中遇见了一位令人仰慕的大师,突然又欢喜。我一边阅读一边感悟,有些艰难,又有发自内心的惊喜。
Mr. Scott Peck是一名救治了成千上万名心理疾患的医生,通过倾听、理解、分析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书中有心理医生浓厚的职业痕迹,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他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或精神成熟),而不断探索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在爱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界限不断扩展,心灵不断成长,心智不断成熟。与此同时,爱在帮助他人成长之际,也会使自我变得更加成熟。
爱人不是依赖,而是让他独立。对爱的一种理解,是相互依存。典型的一种情况是:配偶中的一方离世,另一方会痛苦地认为没有了他(她),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不想再活下去了!不留情面地从本质上说,在失去对方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够完整,这是一种寄生,自己是寄生者,对方是寄主。经典爱情故事中的人物孟姜女、祝英台都选择了结束生命、追随逝者,以生命换取与对方的长相思守。这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礼教对女性从一而终的要求,也是过去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但这种思想却忽视了女性的本身的价值,没有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待,给予尊重。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自己的价值,爱人并不是要使对方成为自己的附庸,不是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帮助他(她)更好地成长,成为他(她)自己。
爱人不仅是给予,也是收获。爱似乎意味着默默奉献,巨大的牺牲,爱人的一方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竭尽所能,自己却一无收获。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出自自己的真实意愿,符合潜意识,不追求功利,核心动机是满足自己的内心对真、善、美的需求。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就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想成为有爱心的父母。一名女性朋友,她是职场女性,在工作之余时常利用周末料理繁琐的家务,她劳累辛苦但很少抱怨。她说,因为她的劳动,她爱的家人可以在整洁的环境里愉悦生活,他们的愉悦又使自己感觉到了家庭的幸福。因此,她内心甜蜜开心地干着家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也是收获。
爱人不是感觉,而是行动。怎样才算开始了爱的旅程,从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之时就开始了吗?作者说,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属于情感贯注,是爱的感觉,但并不是真正的爱。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走出初恋的幻觉,并愿意各自独处一段时间,他们的爱才真正开始。爱是行动,通过投入和奉献,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爱情天梯》中刘国江花费五十多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手工开凿出6000多级的石阶,农妇李秀英舍命割肝救治重病丈夫,他们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人们。
爱究竟是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希望每个人有爱的能力也能感受到他人的爱,使爱像心灵中一扇明亮的窗,让窗外的景色丰富人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