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
——读《人生十论》有感
市城市管理局 朱桂兴
 
 
《人生十论》绝对不是一本适合“速读”的书,捧读该书首先需要静心、凝神,最好是在晚上睡觉以前,倚在床侧,每天翻阅几页,慢慢品味、静静思索,然后才有所得。
翻开《人生十论》,读之犹如聆听钱穆先生的讲话,语气柔和平淡,循循善诱,古今中外的典籍娓娓道来。也许今天的年轻人会觉得他“古董”了点,但无论处世还是向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在先生的“十论”中获益。在《人生的路向》一章里,先生开篇说道:“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然后,先生分别从宗教、科学的角度,通过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探讨人生向往的意义。在《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里,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今试问人生何以有苦痛?殆缘人生本属有限。举其大者,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人生一切苦痛,则全从此两大限生。”接下来,先生对痛苦的起源、表现与解脱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生与死、痛与乐,乃至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看到,先生每每提出一个论题,他都会紧紧围绕中心旁征博引,从历史、宗教、中西方文化的角度作阐释,并且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把结论留给读者去思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绝对不是一本“教训”人的书,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理解。
书中论及中国人之所谓礼,如何完成一个我,解惑小我与外围之关系,答疑克己之内心,精辟之处,让我深有启悟。
原文:
     我必在一人之中成一我,我若离了人,便不再见有我。舜与周公之最高德性之完成在其孝。舜与周公之最高品格成为一孝子。但若没有父母,即不见子的身份,更何从有孝的德性之表现,与孝的品格之完成?
     当知父子相处,若我是子,则我之所欲完成者,正欲完成我为子之孝,而并不能定要完成父之慈。父之慈,其事在父,不在子。若为子者,一心要父之慈,为父者,一心要子之孝,如是则父子成了对立,因对立而相争,而不和。试问父子不和,哪里再会有孝慈?而且子只求父慈,那子便不是一孝子。父只求子孝,那父便不是一慈父。若人人尽要求对方,此只是人生一痛苦。
     我为子,我便不问父之慈否,先尽了我之孝。我为父,便不问子之孝否,先尽了我之慈。照常理论,尽其在我是一件省力事,可能事。求其在人,是一件吃力事,未必可能事。人为何不用心在自己身上,做省力的可能事来求完成我。而偏要用心在他人身上,做吃力的不可能事来先求完成了他呢?
     人心要求总是相类似。岂有为父者不希望子之孝,为子者不希望父之慈。但这些要求早隔膜了一层。专向膜外去求,求不得,退一步便只有防制。从防制产生了法律。法律好像在人四周筑了一道防御线。但若反身,各向自己身边求,子能孝,为父者决不会反对。父能慈,为子者决不会反对。而子孝可以诱导父之慈。父慈可以诱导子之孝。先尽其在我,那便不是法而是礼。礼不在防御人,而在诱导人。中国圣人则只求做一个四面八方和我有关系的人所希望于我的,而又是我所确然能做的那样一个人。如是则先不需防御别人,而完成了一个我。
    防制人,不一定能完成我。完成了我。却不必再要去防制人。因此中国圣人常主循礼不恃法。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中国观念教人完成为我的大教训。
    有感:
      钱穆先生所言,虽然有些晦涩,但是道理浅显,首先寥寥数语,说明小我与外围的关系,所谓人伦是以小我为中心的人群,中心必有外围而始成为一中心,也就是说因为有社会人伦关系才有所谓的以我为中心,一个人如果割裂开社会人伦关系,那么这个小我是不存在的,过分强调小我的存在也是狭隘的,其实也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之后以孝作为例子,阐述了人如何成就德性的修为,对于内心如何克己,对于外在如何宽人。
      简单说,就是花太多时间关注别人,就没有时间成长自己。要用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不计较回报,不过分计较他人。要求别人要怎么做,只会欲求不满,因不满而愤恨,因愤恨而离析!只有大家都尽自己本分,自然成就了一个我,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自然成就了我们。而且要求自己远比要求别人更加容易可行。
      这不仅仅体现在父与子上、婆与媳、夫与妇、兄与弟、君与臣、官与民,只要是以人为中心而扩散的社会关系,均同理!父慈,吾先子孝;婆亲,吾先媳勤;夫义,吾先妇德,兄友,吾先弟恭;君仁,吾先臣忠;官佑,吾先民安!
最后,分析了礼和法的不同职能。礼在于诱导人,而法在于防御人。用法律约束,不一定能让人变得更好,但是人先做好自己本分,不计较得失,对他人宽容,就先成就了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注重提高自己的修为,自然形成好的品格风气,也就不必用法再去约束。所以,中国古人“循礼而不恃法”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妙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克己宽人,以情感人,以礼服人!
《人生十论》让我们品尝、感受什么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它还告诉代们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根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