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关于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思考

引导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产业、产品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地和产业集群,促使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这是我市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近期以来,通过认真研读《大国兴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等著作,反复思索,认为我市中小企业更多是“本地企业、传统产品、配套产品”,企业成长转型的迫切性更大,转型升级之路的着力点也应有所侧重。

一、分类引导,扶优汰劣,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动力。自乡镇企业转制或裂变十余年来,我市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处在一个提升过程中,但发展也不平衡。相当多的企业从科技创新中尝到了甜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对这些企业要继续通过政策进行鼓励扶持。有一部分企业,虽有科技创新意识,但苦于科技创新的风险,苦于自身研发能力有限,苦于人才和资金不足,科技创新难以实现质的跨跃。对这类中小企业,需积极引导,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以弥补科技创新体制中的短板,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固守传统产业和产品,缺乏自主技术。技术升级的意识较弱,小富即安的心态极浓,应对市场竞争的方法是靠简单的规模扩张,对这些企业,应该采用倒逼机制,通过核算生产要素成本,抑制其规模的简单扩张,积极实施“腾笼换凤”,优化原料、能源、土地、人力生产要素配置。这样,采取鼓励、引导、抑制等不同措施,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动力。

二、外引内联,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创新。从传统产业起家的我市中小企业产品链较短,自身配套能力弱、合力不足,终端产品少、对外配套产品多,尤其是缺乏电子电气产业及人才的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存难度。为此,一要外引。通过促成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研发机构及产业园的落地建设,在组建配套产业的过程中,鼓励中小企业积极介入,走“专精特新”之路,借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准。二要内联。通过组织引导,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同盟,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集中人力财力进行技术创新,形成合力创新的良好氛围。三要产学研合作。依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是目前化解我市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一是合作领域要有针对性。根据中小企业的现实技术需求,结合各院校的学科优势,选择确定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和方向,不一定非要名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上的特长。二是合作成果要有实效性。需把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尤其是人才培养上力求突破,对合作平台要加大支持的力度。

三、项目激励,政策引导,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第一,提高科技经费的投入强度。我市的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与周边县市相比较,投入仍有差距,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强度不高,科技项目的显示度偏低。为此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尤其是对企业实施的国家863,国家、省科技支撑和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热情。第二,继续减少政策的盲点。按照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可以降10%;但仍有部分中小企业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愿享受)国家的这些科技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政策鼓励的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放大政策效能。第三,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只有拥有知识产权,企业才能实施其有效运用和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指导工作也任重道远。要将宣传落实到位,推动企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