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预警防范比应急救援更为重要——读《应急百例警示录》的一点体会

今年3月以来,市干教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宣传部开展了“决战现代化”主题读书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我阅读了《应急百例警示录》、《世界金融五百年》、《龙图腾:中国精神》、《创新政府—政府转型与民生难题破解》等书籍。结合条线工作特点,《应急百例警示录》一书对我感触最深。

《应急百例警示录》一书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角度收集整理了一百多个鲜活而典型的案例,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在回放事件的同时,更注重所实施的应对举措以及对事件的评析反思。

书中一百多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为事故频发的当今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更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其实每个事故的发生都是一些隐患量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层面,都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也就是说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而防范事故灾难,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毒胶囊;从桥梁坍塌到高铁动车追尾等等,一个个重大安全事件一次次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国内外公共危机事件层出迭现,愈来愈多的事故灾难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管理,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与评估,预警防范,提高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危机处理水平。

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这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在当今社会,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互相影响并转化,往往会产生次生或衍生事件,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即所谓的“灾害链”。本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日本大地震的警示,就是典型例证。这告诉我们灾难预警机制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这其中既包括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人们的危机意识。人类无法消灭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把灾害减低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中,一方面是高风险的城市,一方面是不设防的农村。世界各地频发的火灾事件、公共交通事故、突发暴雨事件等等,都反映了现代城市的脆弱性以及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等特点,而农村的防灾减灾基础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得尤为薄弱。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可靠的社会备灾机制,才能真正拯救生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产业和各类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突发事件不时成为舆论的焦点,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空前加大,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国内发生的涉外事件已越来越多,在国外发生的涉我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多。对一些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正在从一个国家应对转向全球或区域联合协同应对,如对甲流、印尼强烈地震、中日撞船事件、钓鱼岛问题等的应对和处理。全球合作以及政府、专家、媒体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序解决问题和矛盾冲突是现代社会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方式。

快速发展的世界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快速的应变能力,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需要我们从已发生的案例事件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深化对应急管理的规律性认识,构建可靠的社会备灾机制,筑起保障生命安全的防火墙,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素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前行中的质疑、批评、困惑和思考等众多因素虽然纠结,但也成就了不断进步的社会。一个善于从灾害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社会只有在不断反思中前行才能走得更踏实。所以说,要使突发事件不发生或少发生,预警防范比应急救援更为重要,当然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演练同样不可或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