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政府转型优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惠民生——读《创新政府—政府转型与民生难题破解》有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状态更加活跃,民众的权利诉求更为强烈,矛盾的复杂性和突发性也更为明显。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创新政府——政府转型与民生难题破解》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政府重塑的路线图,作者高尚全、傅治平等国内著名学者,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政综合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向学习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权力透明、民主选举、服务社会、城乡均等化、户籍改革、教育公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居工程、就业、社会治安、生态环境、话语权回归于民、行政体制改革等19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专题,从战略高度解读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系统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及有效路径,以深入浅出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相结合,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
一、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一系列修辞表征着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世界正在步入全新的治理时代,具体来说,一是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日趋复杂。首先,全球性公共问题凸显。二战以来,经济发展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资源、人口、粮食、贫困、教育、就业问题等一系列“副产品”。这些问题日益复杂,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其次,利益冲突与文化冲突加剧。一方面,随着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进程中,政治形态与意识形态尚无法调和,文化冲突仍然存在。再次,公共事务的跨界性和关联度增强。全球化与信息化将世界连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多米诺骨牌”,任一微小事件均可产生“蝴蝶效应”。二是合作治理成为主体间关系演进的主流趋势。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日益复杂,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与日俱增,多方力量合作成为高绩效、低成本政府的取胜关键之一,同时,伴随民主化的进展,非政府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通过加快政府转型、创新社会管理来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已成为服务民生,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成效也较显著,但是结合书中阐述的部分案例,我国的社会管理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仍然较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社会保障事业的覆盖面有待继续扩大等等。二是民间组织虽然数量众多,但非营利组织的发育还比较滞后。我国民间组织为数不少,但真正意义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数量不多,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别是政治类的人民团体,如工青妇等都是政府部门的延伸,而经济类的民间组织,如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也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立性不足。民间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这些民间组织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和运作能力。
三、南丰镇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
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很多地区都做了一定的尝试,以南丰镇为例,近年来,南丰镇始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社会资源,深化为民服务内涵,逐步形成了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体系。一是深化服务意识。以“民情日记”为抓手,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连万家”活动,组织全镇500多名党员干部与17000多户家庭分片结对联系,围绕民生深入调研,帮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兴办实事。同时,积极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在新建安置小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机构,在村(社区)组建“老来乐”团队、“老干部”协会,以“近距离、短时间、高效率”的服务方式,服务基层、企业、群众,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优化惠民政策。为缓解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压力,我镇以动迁集中居民及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体,出台了《集中居住农民专项补贴意见》等十多项利民惠民政策,并将涉农补贴通过“民生清单”的形式发放到百姓手中,增强了政策透明度,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三是强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社工队伍,积极建设“五老”工作者队伍,各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均达到社区总人口1.5‰的配备标准。同时,在各动迁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运行模式,其中永合社区在原有三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又在每个楼道培育一名志愿者,构建了“社区蹲点干部→园区长→居民组长→楼道长”的四级管理模式。
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解传统化,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分化、越来越流动、越来越多样的现代社会日渐形成,对照《创新政府—政府转型与民生难题破解》一书中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立体管理优势和特点,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完善的空间还很大,下一步,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更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目前,我们面临着人口众多、老龄化集中到来、社会保障资金积累不足、财政支撑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因此,一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强化法律执行效率,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二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发挥政府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非营利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会自治能力。非营利性组织将成为社会管理的有益补充,在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等人民自治组织功能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志愿者团队等各类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吸纳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平台,推进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现有的非营利性组织发挥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三是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管办分离”,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社会公益组织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力和影响力,对民众的积极引导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政府部门要加速角色转变,通过“管办分离”,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激发社会组织的发展活力,尽快从公共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从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评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