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人心的救赎,人性的回归——读《复活》有感

如果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心灵的忏悔,那么托尔斯泰的《复活》无疑是一场人性的忏悔。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读来有文学的美感,有严密的逻辑,有高度的理性,从理论的高度告诉我们人类需要忏悔。而《复活》则完全是一场感性的忏悔,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现了一颗忧伤痛悔的灵魂。看《忏悔录》我会为文中优美的文字而动容,为里面精彩的思辩而不禁点头微笑,心里充满着澎湃激动的思潮。而看《复活》,我却有滴漏般细碎而绵长的痛楚。《忏悔录》有坚硬而牢不可破的理论,来护持着一个忏悔的灵魂,告诉我们不得不忏悔,不能不忏悔。可是《复活》里的忏悔却更危险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不小心,忏悔就会被麻木所代替,被享乐主义所吞噬,被人性里的背义所侵蚀。因此,后者比前者更鲜血淋漓,更残酷,更惨烈。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是他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而作品主要表现的就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动物的人”的较量。作者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故事为全书之纽带,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聂赫留朵夫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见解之中。于是,我们一次次读到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与“动物之人”之间如何艰难抉择的片段。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动物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动物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可怜的玛丝洛娃被主人赶出门来,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为妓女,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玛丝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马丝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与玛丝洛娃的巧遇,可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再次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中的阀门,封沉其中的善良,羞耻心,同情心……一并涌出,汇聚成了“精神的人”,与那个“动物的人”进行对抗。于是,眼前那层灰暗老化的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整个贵族阶级、对封建官僚制度、对待宗教、对待法律和监狱以及对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于他们充满了敬意,对于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心,而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于贵族充满厌恶。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马丝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最终与马丝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变回他原来的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丝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丝洛娃,一个妓女、一个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丝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在《复活》第二部中写到:他“看着这些人那干瘦而强壮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亲切的、风尘仆仆的脸,感到自己置身于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们那种真正的人类劳动生活的正当情趣和苦中作乐”,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会。”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世界以及他们那种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厌恶。

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丝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自己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丝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只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为了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和那些他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至于他与马丝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丝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他仍旧希望马丝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丝洛娃,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变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看看我们自己。他能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却逃之夭夭;广州的“小悦悦”事件中18个冷漠的路人……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都不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因为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报刊网络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使得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就是一个好人的“堕落”。

我真替聂赫留朵夫的改变感到高兴,高兴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挽回了自己差点虚度的人生。其实人性本是善良、纯洁的,即使被阴云所掩盖,但只要诚心改过,驱散阴云,他不会被黑暗所打倒,他将在光明中重生!此时,我也真心地希望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里,那些正在从事违法活动的人们快点觉悟吧!那些即将要把自己推入深渊的人们也赶快停止吧!让心中精神的人复活吧!感叹之余,我想起了董必武说过的一句话:恶风纵使推千浪,正气终能慑百邪!

《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有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的努力,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