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新媒体时代下基层干部如何提高舆论应对能力——《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读后感

当前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

而近年来频发的网络公共事件,挑战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和能力。“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成为近期微博上流行的“官场新十大警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前后说法不一、官方消息“翻案”等事件频频上演。目前,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与畏难心理,已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较为突出的问题。新媒体引发的公共事件给基层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接触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基层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双重考验,在应对新媒体过程中也暴露出“短板”现象,影响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

《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一书对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在处理公共事件中如何运用和应对媒体舆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全面阐述了近年舆论环境的主要变化和特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新要求,对近年来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主要做法作了探讨,并精选了27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方面、不同问题的公共事件案例,从信息发布、媒体服务、通达社情民意、正确对待和运用舆论监督、网络舆论引导五个方面,介绍了各地方和部门正确对待和运用新闻媒体、把握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做法,尤其是每个案例后的经验与启示,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有反思,令人读后受益非浅。

因媒体发表的《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来绝》、“香蕉等12种水果有毒残余,有致癌物残余,成了毒水果等信息,引发的海南香蕉“产业危机,当地政府快速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确保蕉农利益,并快速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最短时间内推出正面报道100多篇,使权威信息得到及时、透明和全方位发而,迅速形成主流舆论强势,组织国内知名权威专家接受媒体采访,从科学角度分析,提高网民对香蕉“巴拿马病”的全面认识,增强消费信心,从而有效解决了产业危机。

因《网民爆料15位县委书记戴名表比比看谁更牛?》的帖子引发了“武鸣县委书记戴名表”事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地宣传部及时发现网上舆情后,立即公布真相,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化解炒作,并组织网民进行座谈,披露事实真相,并在各大网站论坛上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说明事实真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证明,现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堵”不住的,对负面信息进行“堵截”将适得其反。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 我们基层干部究竟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研究新的情况、掌握新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发挥新兴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主导的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新的观念,迎接新媒体时代。一是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影响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二是主动加强对新媒体运用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要做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不要做落伍者。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除了要掌握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更应及时了解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并能熟练运用,真正做到与“网”俱进。三是以更加坦诚的姿态面对公众与媒体,意识到积极的公开、主动的沟通更能消除误解,赢得民心,越着捂着、盖着,越容易被动,滋生谣言。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关注网络信息,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优势,做好正面引导工作,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可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二、把握原则,提高舆论应对能力。正确应对各类舆论,关键还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舆论应对的能力,要在应对舆论时遵循五大原则。一是第一时间原则。就是在重大舆论出现后,要迅速核清事实,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抢占舆论先机,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二是公开透明原则。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能达到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遮遮掩掩,隐瞒欺骗,可能带来难以控制舆情审判。三是坦诚原则。在说明情况时要有诚意,必要时致以歉意,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负面的报道和谣言,不说谎。四是口径一致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应由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的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表态要做到事先准备充足,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确保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其他人员应该回避擅自对媒体和公众乱表态。五是留有余地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话不要说得绝对,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承诺。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否则会有陷入舆论被动的危险。

三、建立沟通渠道,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决策中,我们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公众知情才参与,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健康舆论,或者扭转负面舆论的发展势头。公众不仅是危机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政府只有将真相如实告知公众,才能赢得信任,从而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动员社会力量共渡难关。二是通过媒体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填补“信息真空”。在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一旦政府错过了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发出权威声音,一旦大众媒体“集体失语”,事件相关舆论就会出现“信息真空”,各种谣言便会通过非主流渠道迅速成为主导信息,引导舆论向不良方向发展。三是充分加强新媒体运用和管理。在重大事件舆论应对中,政府、媒体和公众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媒体公信力下降,公众恐慌情绪和行为激增,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利用,通过新媒体与民众实现互动沟通,有效应对危机。

  总之,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论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