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享受,但绝不屈服于孤独

——读《百年孤独》有感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整本书围绕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展开,描述了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有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注定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一部《百年孤独》,是一本人类心灵的苦难史。在书中,孤独的宿命笼罩着布恩地亚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这些人,从小就孤独、冷漠,诚如小说中写道:“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逐渐地,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有人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孤独,但却无能为力;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马尔克斯利用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是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地被一阵飓风吹光。小说似乎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读完书本,掩卷深思。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而通过《百年孤独》,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布恩地亚家族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他们缺乏信任和了解,他们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马尔克斯曾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说过:“孤独就是不团结。”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
联想到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马尔克斯著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可以说,《百年孤独》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狂欢的故事,是现实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极具现实批判意义的小说,布恩地亚家族的毁灭,让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凄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可见马尔克斯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但愿,马尔克斯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