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知行合一致良知 人人都是王阳明

 

 -----读《神奇圣人王阳明》有感
南沙办事处     王海荣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纵观阳明夫子,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
然而,在王阳明的生命历程中,他究竟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智慧,竟然使得他的人生变得如此辉煌?这种人生智慧还能为今天的我们所用吗?带着很多问题,我细读了《神奇圣人王阳明》这本书,感受良深。
 书中阳明夫子的“心外无物”和“顺其自然”的观念,深得我心:
(一)心外无物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里,“心”是指良知,被作为万物的始基、道法的宗源。这是一种高级化的本我意识。所以说,“意之所在即是物。”诚然,精神集合成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思想,但没有人能够否认“自我”于“物质”的高度能动性和超经验界的开放自由。它不是可见可闻可触摸的具体实在,而其本身就是近乎虚无主义的。黄檗希运说的“终日吃饭,未尝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土”便可证得。《知行录之〈传习录下卷〉》记载了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正是“无我无物无嗔无怒”的境界。以“善”与“恶”为代表的世间一切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体。就像高山投影在水中,有人在岸上看,有人在船上看,而各自会得到不同的观感。事实上,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林林总总的现实是很沉重的,人们有时确也需得一份所谓的“虚无”。跟随自己的“心”,释然返皈原始本真,“便是进入生之秘境”。姑且不把此“秘境”当作除自我以外纯然的空妄。也许,作为今人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林清玄说:“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任它飞扬,我自作我的阳光。”那么或者,“心”便是“阳光”,而旁外一切混浊都是不可视的透明罢。“心外无物”,意即我们在纷扰的尘世间把握住自己真实的本心,可以不受到各种邪僻的诱惑与干扰。 
(二)顺应自然
    实际上,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与老庄的道学在某些方面还是颇有些一致的。比如,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都认为人是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庄子.外篇.骈拇》一文开篇便写到:“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这是说,世间所谓的至理正道,就是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顺应自然的真情。而《悟真录》中有一篇题为《书王嘉秀请益卷》的文章,同样也是开篇便写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不知道王阳明是否是化用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但他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真正把握住本体的人,把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体并包融在自己的生命里。这般的境界确乎有些形而上了,但也着实让人敬服并深深地感动!大约这就是斯宾诺沙说的:“当大自然得到满足的时侯,我便得到了满足。”从人类诞生到电脑发明,20万年的时间,我们实现了一个个奇迹,三次科技革命更使我们成为“天之骄子”。也许,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青灯和书卷的日子的确有点黑白电影的单调了,文明演变的画卷总是要不断涂抹上各种各样的色彩。然而如果真的可以,我还是希望文明的进程能够为人类自己多留下一抹“空白”。紧守一片“空白”,生命便多了一份洒脱,自然的美好韵致也由此显现!其实,世界的本原也正掩映于其中。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如是云耳。余光中在《焚鹤人》里告诉我们:“表面上,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因为人要拉住风筝,而风要推走风筝,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间,人和自然的矛盾竟形成了新的和谐。”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来愈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又不至于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儒学所倡导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内圣外王”修养之道,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那些东西,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牵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灵也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脱尽尘埃、充满光明的境界。
  乘坐飞机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而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同样会发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和聪明仿佛被提高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规律,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似乎具有“神来之笔”……
  早在孟子时候,就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万物的知识和规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备的,一个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都发现出来。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认识并掌握这种良知、良能有什么好处呢?
  王阳明认为,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
  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表面上人还是愚昧无知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无礼,无缘无故地骂人?这个人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其实,那位货车司机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猪,但他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为别人是骂他,结果酿成大祸。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难以找到应事接物的最佳途径,其关键在于没有将自我真正放下来,没有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认真对付。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了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这样做事情更有效率。这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尺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