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中国式医患关系》读后感

 

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谁也离不开医生。人出生时,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医生;人临终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是医生。从理论上说,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医生和患者,唇齿相依,难分难舍,堪称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看到屡屡升级的医患冲突报道,还是因工作缘由不时与医患纠纷面对面,内心总是充满困惑、矛盾,常常是剪不断、理还乱,忐忑并纠结。
最近,偶然捧读到一本《中国式医患关系》的评论集,细细翻阅之后,有一种让人在困顿看到智慧火花的欣喜。《中国式医患关系》一书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主编白剑峰在《人民日报》上健康时评的集结,全书分“医者的尊严”、“患者的权利”、“医改的博弈”、“医学的温度”、“中医的忧思”五个篇章,对近年来卫生健康领域的热点事件条分缕析,以犀利笔锋直切医患问题要害,真诚思考体察医学人性温度。通篇读来,一篇篇医学评论既冷静客观,又充满激情;既藏有锋芒,又留有余地;既有妙笔,又有仁心;既维护医者的尊严,又维护患者的权益,让人回味无穷,受益良多。
医患冲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作者以一位党报记者的智慧、胆识和良知在勾勒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史的背后,反复告诉我们一个看似浅显却又至关重要的道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医患是一对矛盾体,双方既有治愈疾病、恢复健康、挽回生命的共同目的,又有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患者希望最大程度地节约费用,而医院、医生则在自我生存发展的压力下,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收益。如此经济利益对立的医疗体制使医患互信的桥梁逐步断裂解体,各种形式的医患纠纷和冲突此起彼伏,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而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的对抗、没有赢家的战争。
欣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改的深入推进,改革不合理医疗体制呼声和建议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在国家层面,在医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提升医院运行活力为切入点,包括统筹推进补偿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在内的综合改革政策已逐步出台,构建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院长效运行机制有了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具体操作上,下一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差价、推进医保综合付费方式改革和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护理、诊疗、手术价格等一系列具体举措都在紧锣密鼓地测算设计中,在不久的将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即将搭建起来。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害。尽管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完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梦想的新起点。可以预见,切实构建医患利益共同体,使患者治病的成本越低,社会的医疗支出越少,医生得到的奖励越多并真正靠技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那么中国的医患关系一定能“坚冰”消融,重拾信任,直达医患关系的理想境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