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我对儒家文化的一点感悟——读《中华文明读本》有感

 

诚如编者所序:“再没有别的什么话题,会比本书的题目更让中国人长久而普遍地动感情了。自从英国武装贩毒集团摧枯拉朽地打破国门以后,这个既好像无时不在包围着人们的古老文明,就一直被朦胧地认定与各种切肤之痛直接或间接相关。”回首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许多不堪回首的过往,但留给我们更多的,还是一颗颗镶嵌在历史长流中的璀璨明珠。
与其他的各种历史读文不同,《中华文明读本》没有写成一部“编年体”,而是分为信仰与哲学、社会与阶层、都市与建筑、水利与交通、文学与艺术等十三个篇章,以一篇篇精致的短文,巧妙地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浓缩于其中,使我们“不至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顾此失彼,借题发挥自己的主观取向”。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其中道统又是儒学基本原理传授系统的学说。在“儒家道统”的章节里,详细阐述了儒家道统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更是将道统精髓刻画的入木三分。韩愈是儒家道统说的奠基人,正是由其“在《原道》中明确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世系并大力提倡儒学复兴之后,儒家道统说才大行于世,并在宋代为道学家所公认和发挥”。简而概之,道统是儒学思想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并把“道统”作为匡正掌权者言行的“圣人之言”。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促使历代贤君良臣能够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概的意思是说,大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弃旧图新,志向坚定,做到镇静不躁、随遇而安,遇事泰然处之,思虑周祥,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良药。试想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上作出些许贡献,就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品质上的至善。而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提高了,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也能做到以礼相待,逐渐建立起一个讲究道德伦理、秩序合理井然的社会。
说道儒家文化,不得不提一个“和”字。《论语·学而》中说道,“礼之用,和为贵。” 这就是说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阐述了待人处事的道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和”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秉性——讲包容、讲慈善、讲谦逊,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是正是这种磨难,也提醒了我们必须走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今年年初,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凝聚了国家、民族和十三亿人民的期待,容纳了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价值诉求。因此,从某个程度上说,“中国梦”也是秉承了“和”文化的精髓,称得上是一个“和合之梦”。
有人说“中国近两千年的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而“仁”又可谓其中的核心思想。“仁”的意义很广泛:“仁者爱人”,此谓仁爱、慈爱、博爱;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在这里指的是仁义、正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这里“仁”又是将五种美德集于一身,品德高尚的意思了。总而言之,“仁”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底线,体现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暂且不论用“物欲横流”来形容是否妥当,但突破道德底线的各种事件屡见报端却是不争的事实。当以西方文化为首的各种思想逐步“侵蚀”我们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多读读史,领悟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真谛,吸收其中的精华,以“仁爱”净化我们的心灵,规范我们的行为。编者也在序中写道:“只要我们省悟到,经过我们的努力选取和运思,传统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有益的资源,那么,我们就还有可能指望,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的高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精神高度。”这也精准阐述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对于我们现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在经历人生的阵痛中成长……容易受伤害,但也能够更好的蜕变,将哀怨和忧郁化为暖阳一般的爱和平和的心态……走出了伤害,就不再逃避那些伤处,而是学会去珍视这一切。”不知这段文字原来表达的是何种情愫,但若将历史比作人生的话,放在这里倒尤为合适。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可以明未来。这也是我读完此书的最深感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