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看见》读后感

 

原来并不记得也没有打算认识柴静。

直到有段时间网上对她“作秀”的指责突然就到处都是,反而引起极大兴趣,想起好几年前似乎看过她的一集电视采访,直觉是个有内容会表达的知识型女性,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并且从推荐书目中看见了《看见》。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她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她写道,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拿到《看见》那天,一翻开就被吸引。一方面,我舍不得看,觉得应该每天只看一件事,慢慢把玩,细细品味;但实际上,它成为我近十年来难得一口气读完的作品,而且急急推荐给正上高中的儿子品读。

《看见》除了给人以人生的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的是自己的成长。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柴静写了一个去新疆地震采访的镜头: 路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一颠簸,我和巨大的德国搜救犬一起滚倒在厢板上。它一声不吭,从我的身子底下挪开,把大尾巴抽出来,厢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来了,竖耳拧头目视远方。没有真实的经历,你怎么能编造得出如此耐人寻味的画面!

在柴静对汶川地震的细节描述中,让人产生更多对生命的珍重和亲情的思索。当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或者说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还没来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消逝的生命后,那种痛心疾首的体会似乎无处渲泄!而柴静在多个事件中对人类中人性的解读,特别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关注和敢于为老百姓说话的胆量,刹那间就将人们的心疏导开来。她用记者敏锐的眼睛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就这样在平淡中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许多篇幅让我的眼泪悄然滑落。也许是社会冷漠的程度太深,让好多人对现实中的温暖也不那么相信了,生活中的真实可感的温暖,却变成了表演。正如之前网络沸沸扬扬炒她的表演,看完此书,我想没有平日里用心生活,哪可能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呢?如果人们都能够这样的表演,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书中触动我的一段话:她的朋友说,“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动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正是有了这些共鸣,让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在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方面,我们在苏州地区率先创新监管模式,为做好项目“三同时”工作,引进工程治理设计、环保、卫生及各相关行业专家共同把关审查,一改之前只重视个体防护,从源头在工程控制上加强监管,为企业尽早做好人员防护工作起了较大作用,现已得到同行认可并推广。同时,更为重视科学客观的数据统计,把全市所有接触危害岗位的职工体检资料加以认真分析,严格把关,动态掌握职工体质变化,若有异常,第一时间告知企业负责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为百姓着想。

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数年前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幸得了尘肺病的上访者,所在工厂已经消失,可是病痛却日益严酷地折磨他,由于已多年没有工作,从前不够正规的劳动关系使他也没有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讲,你要获得我的公共服务,你就要拿你的财产来?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平衡。”本着相同的观念,我们坚持为受害者多方查询,尽一切力量搜寻点滴资料,并且多次主动与其他部门协调,终于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顺利为他补办了社保医保手续,使未来生活有了希望和保障。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看见》让我看见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为我踏实前行添了擦亮双眼。

 

 

 

 

 

                            市安监局   

                             二○一三年十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