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敬人方能人敬

 

敬人方能人敬
——读《论语》有感
市法院   顾海斌
《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中夫子有云“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用普通话直译就是:“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其实“敬之”二字有两解,一是人敬晏子,可以释为久而人敬之因善交之验,然而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应是因为晏子之善交;其二是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这是孔夫子称道晏子之德,故本文取意晏子敬人更为妥帖。夫子论人,常注重道德的内涵,这点比外在的功效更为重要,需要后人加以细细体会。
此文描述的是晏子的日常言行,夫子借以论述与人交往的内在精义。我们每天每个人都在与不同的人交往,大到高官名爵,小到凡夫俗子,面临着各种繁文缛节、星零琐碎,谦恭礼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大部分没有交流障碍的人都会注意的一点,至少在没要得到外来的肯定之前,自我评价肯定不会太差。自踏上社会那一天起,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抛开中国式的家庭优势不谈),为何若干年后,在一起出道的友邻、同学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心中的评语却是大相径庭呢,原因有许许多多,我想夫子所言“与人交往,久而敬之”就是其中很关键、很考验人、却也难做到的一点;在此浅述一、二,与大家共勉。
其一、如何把握敬人的方式。一个人一辈子交往的人很多,有的一面之缘,有的生死之交,如何把握与他人相处的尺度呢?有的人和他人初次见面时,对人客气礼貌周到,恰如其分,给人印象都很好,但是却没有长久的朋友,就是身边的人不待见他;有的人也是自认出于本心的以诚待人,但是效果不达初衷甚至背道而驰。二者都着实令当局者困惑。《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齐国时,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晏子善与人交,而越石父是为贤人,故碰到上述问题,双方能坦诚原委,积极调整相处方式,后终成挚友。这其实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强加于别人,晏子能及时发现且化解冲突,依赖于他极高的敏锐和谦和。说起晏子与人的相处之道,这里还要说的是一个长久敬人的问题,上文提到一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磨砺人意志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时间越长,越要敬人,一次不敬几可成为陌路,前功尽弃,一如既往的待人恭恭敬敬、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是为敬人首要。这也往往就是有人能够长相处,有人只能作为一面之交的原因。
其二、如何把握敬人的心态。同样与人交往,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事事不顺意,现在的话说叫“气场不对路”,长此以往,就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执业都是不利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我们首先向贤者靠拢,看到不贤自我反省有无类似问题,做到这一点,时常自我反省修炼内功,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别人接受的处世之道。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诚待人。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诚如以上赘述,在与人交往中,如能做到心无杂念,持之以恒,常怀感恩之心,长久敬人,则必然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朋友。
题外话:夫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臆测,今择《论语》中一句小述,匆匆下笔,琐碎不成文,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古文罗列更为恰当,一家之言,仅供大家作半休闲阅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