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让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让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市教育局副局长 钱洁雅

轰动全美的教师雷夫,坚守着“第56号教室”,用爱心和智慧培养着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让学生获得了受用一生的技巧、人格和信念,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他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也同样深深吸引了我。

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我想这肯定也是雷夫成功的元素。在这温暖的教室里,没有师道尊严,没有高高在上,有的是其乐融融的家人的感觉。陶行知说过,“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当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的时候,你就是最好的老师。”记得以前有篇报道中提到,北京东路小学的教育理想是“心心相印”,我想这个教育理想背后其实就是教师不泯的童心。只有“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划向他们的心海,才能“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雷夫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来引领一群孩子们的心灵。为了让小女孩能够点亮酒精灯,完成化学实验,雷夫亲自动手帮忙,发现原来酒精灯点不着是因为灯芯太短。当他帮小女孩点亮灯芯后,换来的不是期待中的孩子们的喜悦而是尖叫,才恍然大悟到点酒精时竟然点到了自己的头发,并且头发已经闷烧起来!我想,当那七八个孩子跑去打雷夫的脑袋帮他灭火的时候,雷夫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吧!他用幽默的口吻说:“学生的美梦成真!他们可以一边用力打老师的头,还一边说自己是在解救老师!”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雷夫才会用“头发着了火”一样的态度来教学,从而“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雷夫对自己的职业理解非常到位并且真实勇敢。在自序中他就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正是这样的职业理解展现了他的职业良心,他敢于面对,敢于思考,勇敢的批评美国教育管理中的缺失和不良因素,并对标准化测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这份自我的觉醒和自我反省的勇气,使得雷夫竭尽自己所能,把56号教室变成了孩子们温暖的家。这是一位能够独立思考的老师,也是一位有勇气的老师。

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雷夫一直在探究,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在书中,他讲到,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童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看看现今教师面临的许多棘手情境再想想,这种做法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就诚实一点吧!这么做可能有效果,但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之所以了解这些,因为他是过来人,他也曾一脚踏进相同的陷阱。真相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侪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约翰.伦农在《劳动阶级英雄》一曲中道尽了真相。他唱道:“饱受折磨和惊吓…悠悠二十余载。”除了老师和学生之外,所有教育界人士也都活在这个阴影之下。这是个教室管理的问题。面对这些恐惧,雷夫所探索出来的路子,就是用爱去消解,用爱去驱除恐惧,使得教育充满爱心和美好。

但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面对部分学生的调皮顽劣、桀骜不驯、学习懒惰、成绩邋遢等,我们的教师还有很多不理智的表现,如缺乏耐心、语言侮辱、内心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物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 所以,学会尊重学生,我想这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

雷夫的学生基本是贫困、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所以他给了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呵护,去培养他们的品格,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的坚持、热情、智慧,让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成为了学生自由发展和成长的家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教师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站在高处,从那里他能同时对所有的人普照教育的光芒,而且同时能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个人。”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没有权利以学生的美或丑、学生成绩的好或坏、学生家庭的富或贫、学生家长职位的高或低来给他们划分三六九等,对学生一视同仁,毫无歧视和偏见,才是教师责任心最核心的体现。

我想,尊重理解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教室就会播洒人文的阳光,这里就没有专制和压抑,没有等级和尊卑,有的是平等民主,有的是和谐宽容。和谐的师生文化,能使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和自由,温暖和安全,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就必能使教室升华为学生积极互动的乐土。

让教室发展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让他们自信地去参与,快乐地去体验,这应该就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推荐书目:《中国精神·中国人》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9-1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有关民族精神的力作,紧密契合当下的中国梦、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复兴等焦点话题,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很多口头上“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瘦得皮包骨头”之类的语言体现的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意思,而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骨气”,是中国的国粹,见证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博大的爱国精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