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教育,在责任下成长——《剥开教育的责任》读书心得

 

最近,我拜读了《剥开教育的责任》,该书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阐述了教育的责任,它对教育本身社会责任的回归、解析与重构,对当下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与不足,时代声声呼唤的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直接的回应。
当下的教育功利性在某些方面,色彩过于浓厚,教育原有的责任被逐渐淡化。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喜欢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却关注的越来越少,而学生喜欢的、爱好的、期望从学校中得的到却不再让他们满意,学校中学生的笑声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成为不让学生喜欢的地方。
教育的责任应该去功利性,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成为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让学生喜欢的地方。
教育的责任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考核体系仍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评价依据,虽然,我们一再呼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此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各类学校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重智育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开展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制定实施方案,更重要的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的教育观念。从目前来看,要改变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目前的高考制度和一系列的人为化的其他考评手段、检查措施,要把教育的主动权真正放手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学生健康、有个性化的成长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成功的评价要素,落实到心上,也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应当以此为准绳,全体教育工作者都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教育真正做到良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当前,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各类矛盾错综复杂,给教育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如留守儿童、单亲、智障、残疾儿童等等。这些都是特殊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力。但对这些特殊的儿童而言,对他们进行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对这些儿童的关注很多,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却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这些学生往往成为掉队的那一个。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特殊儿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作为教育部门乃至整个教育界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身在基层的教育者,更应该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捍卫教育的神圣使命,不抛弃不放弃,因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的责任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艺术地从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人。学生是多元的,个性也是多元的,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孔子的“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首先要具备丰富多彩的教师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因人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取心,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能有个性地提高,教育才能异彩纷呈性地发展。
教育的责任还体现在教师素质的适时更新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传播者。从某种角度看,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更新程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等多种元素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现行教育的导向已经不再是立足于教师的一言堂课程,而是从关注学生到关注教学品质。要满足这一特点,首先是要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地培养自己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涵养品质,最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学生进行碰撞,并进而完善,从而达到共濡共染,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因而,有责任的教育必将呼唤责任的教师把不知疲倦地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慧型”和“升级型”教师,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运用能力,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于国家兴衰昌盛,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觉得该书文章立论有高度,观察有视野,分析很中肯,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让我这个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推荐书目:《父亲的江湖》
者:于建嵘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7-1

推荐理由:全书分为“我的农民兄弟”、“有一种抽象愤怒”、“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美丽山水是悲伤”四部分,主要取材于于建嵘的杂文、演讲、对话、小说精品,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底层立场与悲悯情怀:父亲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伟岸和坚强的。尤其是从江湖上走出来的父亲就显得更为强大。尽管我的家庭,事实上沦落到了社会最底层,但父亲仍然总在人们面前表现出英雄无比的状态。他经常会穿着那些还在部队当官的战友送给他的军大衣,在小城的大街上非常威武地走来走去。他总是笑呵呵地与各种人打招呼,享受人们对他军大衣的敬畏。本书体现作者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情感表述,感人、生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