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的典故。当时,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次遇到国家重要的问题难以决断,便在回家后阅读抽屉里珍藏的一本书,第二天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后来家人好奇,就偷偷的打开抽屉看赵普看的是什么书,发现是一本《论语》。于是赵普读《论语》的事情就传开了。后来宋太宗赵光义问他这件事情,赵普的回答是,我一生所知的理论都不超过《论语》的范畴,我辅佐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用了半部,现在我准备再用半部辅佐陛下您让天下太平。
此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卷七。原文是: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对此,虽然也有不同观点。因为赵普夸大其词,或者此文是后人为了推崇《论语》或者标榜自己读懂了《论语》而对赵普的表述加以渲染夸大。近年来,研读包括《论语》在内的国学经典后,我对《论语》增加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深以为然。
作为佐证,下面引用两段内容来加以说明。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来到卫国,冉有跟随着照顾。孔子看到人们忙碌着,说道:很繁荣啊!冉有问:既然繁荣了,下一步该如何做呢?孔子说:让大家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如果富裕起来,下一步又该如何?孔子说:那就要开展好人民的教育。
孔子说:如果要用我的理念来治理国家,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了,大概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体现出成果来。
孔子说:前人讲的“用有德行的人理念治理一个国家大概一百年的时间,就可以使其繁荣富强起来,并且可以使文明建立起来,化解人们野蛮杀戮的心行。”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孔子说:如果不教会人民武装、军事和国防,就等同于放弃了这群民众。
对照起来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形势,似乎这段内容是开给我们的一剂良方。目前正处于“庶矣”的阶段,全国人民都处于繁忙勤劳的生产生活之中,企业努力的发展生产,人民卖力的工作养家糊口。虽然也有部分人目前已经处于富裕康乐的生活之中;更多的人尚处于忙碌之中,节衣缩食。下一步,我们的国家应该走“富之”的道路,通过税收的降低,劳动工资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来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之后,要加强教育引导,所谓“仓廪足知礼节”,并不是“仓廪足”了大家就知道“礼节”了,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大家、规范大家。目前,社会上为富不仁的事情是时有发生,就是因为没能做好教育。因为“仓廪足”了之后,没做好“知礼节”的工作。这样对这些家庭、个人都不利,因为有“富不过三代”之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规范,家庭的财富难以持续保持。我们都听说过“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并且有很明显的共识。另外,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教育是顶重要的一件事儿,需要近百年,持续34代人的共同努力完成。因此,我们也乐见于中国的未来会是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
《论语》的这一段,看后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2000多年前智慧结晶,足以告诉我们怎样的治理一个国家。至于赵普的“半部论语”之说,一半是谦词,谦虚自己只能领会孔子一半的思想;另一半也确实说明《论语》智慧的博大。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段内容,是《吕氏春秋》里有关孔子和其弟子的记载,用来佐证孔子的圣人思维。是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鲁国有一条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诸侯国不幸沦为人家的家臣或者奴婢,谁如果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可以回到鲁国从国家获得相应的赎金。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没有去领回这份赎金。孔子知道了,说:子贡啊,你这样做是不对啊!圣人做事,是要以此来改变民风世俗的,而圣人的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下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向国家领取赎金不会影响你的善行;但你不领取赎金,以后就不会有人再去赎回落难的鲁国人了。
       
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对方赠送了一头牛给子路表示感谢 ,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的说:鲁国人从此以后救溺水的人的风气一定会盛行起来。
孔子能够从细微处,观察到事情的久远发展规律,并且以此教化世人。
 这就是所谓“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道理。
个人小善,和人生至善以及社会文明,视角不同,不能等而论之。有些时候,我们的某些善举,或许内心深处隐含着自我标榜的内容。表现在事情上,结果便是好心做坏事。当今社会,孔子的圣人思想、行为,仍然可以指导现在生活,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妥善运用。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奉为万世师表,从其言行起居即可看到点滴。其思考问题的深邃久远,可见一斑,确非常人可以达到。因此说《论语》的流传,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修身冶性的具体体悟,因此才可以影响久远,因为这些内容属于人世间的大智慧,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和体悟得来。不是学习来的知识,而是从个人身心出发,开发出来的智慧。从内在体悟的思想结晶,到推己及人的具体运用,都体现着智慧的光芒。因为虽然历史在变迁,但人性依然,发展到任何时候,人还是“五欲具足”、“三毒深厚”。
西方文明,多属于归纳法;中国文明,多属于演绎法。例如西方讲“普世价值”,就是把大家的价值平均一下,作为参考标准;中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自我的修炼开始,通过对自己的深刻了知,进而由己达人,广至社会、国家、世界。
社会文明要多样性,相互学习促进,才会更美好。否则,只有一种主流文明,将会是危险的。因此东西方文明要并举,不能一家独大。中国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内容,为己所用,但不可以简单的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这是对中国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全世界的负责。
我们的国家发展路径,更应该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出发,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其中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开发、汲取,最后回归到促进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的发展目标和轨道上来。

继续回到《论语》上来,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流传比较广的是洛克菲勒对女儿的忠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赠送一句圣托马斯阿克那斯1250年时的赠言:小心那些只读过一本书的人。”洛克菲勒讲的是具体的一本书,我们东方文明中所讲的这本书,无论是《论语》也好,其他的经典也罢,只是个工具,最终要借此读懂我们自己身心这本书,这才是半部论语的意涵,也是读书的目的所在。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超越,永远都超不出我们身心“这本书”的范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