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空间 > 学习心得 

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读《中国记忆榜》有感

 

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
——读《中国记忆榜》有感
城西街道 薛燕
 
手拿《新周刊》杂志社选编的《中国记忆榜》,立马被2014十大关键词所吸引:新常态、依法治国、失联、香港、APEC蓝、来自星星的你、文艺座谈会、IPO、暖男、埃博拉。每个新闻都是瞬间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曾踏入过一段历史当中,以记忆组成,也创造着历史。正如历史遍布谎言与晦暗,记忆之前,也横亘着数重阻力:政治、礼仪、思想,甚至技术手段。在权力之手的操弄下,集体记忆遍布马赛克。人如草芥,湮没与大历史与大时代当中。记忆又挑战着历史。官方鼓励忘却的历史,在民间记忆里扔野火尚存。
全书分八大主题记忆中国历史片段或事件,这很迎合现代碎片化阅读的我们。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强大的网络世界里和朋友们e来e去,或者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海量信息,真正进入我们记忆里信息和事件寥寥无几,更别说历史了。正因为如此,本书中评选出“中国记忆榜”中的那些执着于守护和打捞记忆,捍卫与寻找真相者,尤其值得尊重与铭记。
在书中榜单中,首先要记住的是人。对于记忆所做的努力都是从人开始的。他们中有崔永元、冯骥才、阮仪三、马未都。崔永元的口述历史项目中,有4000多位历史见证人,平均年龄为85岁,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在抢救个人记忆方面崔永元居功至伟。冯骥才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发起古村落保护工程。阮仪三等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马未都建立的博物馆是诸多民间博物馆中的另类。李振盛、凌志军、吴思、沈志华等,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出类拔萃者。邓康延是个杂家,从照片到影像,远征军、民国、老课本是他的关键词。还有个人物不得不提,陈小鲁(陈毅之子),为“文革”错误鞠躬道歉,从而掀起了一股道歉潮。对此行为虽然仍有争议,但吴思认为至少道歉比不道歉好,他让人民再度关注了“文革”的记忆。
除了个人,本书还选出记忆的载体:博物馆、图片、书籍、影视作品。每一个博物馆都以实物承载着历史,樊建川建立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民间守护记忆的图腾;而腾冲国殇墓园在改革开放后得以保护重建,让中国终于有了一个纪念这一群民族英雄的地方。《老照片》《国家记忆》《摄影家》丛书,留存着百年来大江南北的风貌。《一寸山河一寸血》《百家讲坛》这些影视作品,讲述着每一段鲜活的历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系统地梳理着民国史。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宇宙很强大,但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很喜欢这句话。
历史进入到新常态时代,“新历史”不装范,很接地气,国家关心粮食和蔬菜,高新每个老百姓,当然还会关心战争和政治。在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在这个碎片阅读时代,我依托自创“心灵之阅”微信读书平台,坚持着每天阅读和交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和思考是孤独的,但不寂寞。文字是安抚心腑的工具,方寸之间自有悲喜哀乐,也留住了那些急景流年,留存着片段式的记忆和历史。智能网络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书籍世界的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交流来构建。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帮衬着我们迷离彷徨到悲壮向前,同时葬送我们。没有心灵的阅读和滋养,可谓“昨日深渊,今日浅滩”,这话放在这里一样合适。
“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有的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人类,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傻,但始终在进化。”(高晓松《鱼羊野史》)
其实历史并不高深,也不难懂。它就在你身边,讲述着每个人的故事。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跟《中国记忆榜》一起,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推荐书目:《世界热议中国,寻找共同繁荣之路》

推荐理由:中外国家首脑、高级智囊的思想交锋,预测未来世界大势与战略走向。

[打印] [关闭]